乡愁是儿时的守候

乡愁是儿时的守候

新西兰惠灵顿newland中学第十二年级肖玉达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一切全都,全都会逝去。”这句歌词出自郑钧的《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首歌曾深深扎进我的记忆当中,它代表了一种心情--留恋的心情,它也代表了一种心境--思乡的心境。

如今,家与我的距离越来越远。从曾经的两点一线,到现在需要飞机才能缩短彼此相隔的距离,一顿不散的家宴仿佛越发成为幻想。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家乡和宴席总充满着无限的渴望。古人云:“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饮食对中国人的意义非凡,在我看来再美味的宴席不敌家宴一口,醉翁之意不在酒。家宴的意义绝非是在于美食,更重要的是美食背后的情感。

回忆儿时,每每到了周五夜晚,家中便忙了起来。当时的我,是北京的一名小学生,周五一放学,我便飞奔一般的回家。放在平时,玩心四起的孩子总要和其他小伙伴享受一根冰棍,亦或是开始一盘没有枪的战争。可到周五放学,这一切仿佛都无法抵挡聚会在家宴的诱惑。周五晚大家都聚到了姥姥家,无论是姥爷的风趣,还是哥哥的霸道,都各有各独特的乐趣,小姨的新鲜玩意儿与大姨的洋货,乱花渐欲迷人眼地都在我儿时埋下了留恋的种子。这种留恋促使着我们对下一次宴席的期待,平常下班后非常劳累的母亲总会精神饱满的换上新衣,平常不愿倒持自己的父亲也梳起了头。一家人仿佛如同要上台一半忙碌起来,最后驱车赶往姥姥家。

姥姥家便是家宴的主战场,姥姥便是这场战争的将军。姥姥家在北京的一个小区,建筑风格像是苏联式的小楼。从楼下望向姥姥家,窗户上一片白雾,这是美味的硝烟。一桌子美味便呈现在硝烟散去后,这是我最喜欢的时刻。为了不让热量流失,姥姥总会用搪瓷碗盖住饭菜,当搪瓷碗被掀起香味连同雾气升腾而起,各种味道奇迹般的一齐跑进鼻子中,心中的满足感油然而生,使你流连忘返乐在其中。

家宴难忘,也是它留存着记忆中的味道。味道是一种家常的传承,中国母亲将家中的味道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这种味道是对味觉与心灵的一次安慰。姥姥家的味道便是母亲的味道,姥姥是妈妈的妈妈,母亲又将这样的味道传承下来,我便承接着这样的味道。中国土地辽阔,家常的美味各不相同,但对家的思念永远是相同的。和我在一起在海外留学的广东同学,总念念不忘要吃海鲜,而陕西的同学却总要要辣子。这种思念远不止是味蕾对美食的欲望,更是一种情感的满足。

天下的确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终将都会失去什么。姥姥有一天也无法做出那样的味道,家人也有一天无法完整的重聚。但是美食与宴席将会永远承载着我们对家的情感与思念。宴席终将散去,而这样的终将却无法终结我们对记忆的留存,也只有这样的终将提醒着我们珍惜曾经的美好。

平凡之路

人大附中早培(1)班朱佳宁

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的步伐,都越迈越大。每一个人,都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奔跑。

我常常想,是否会有人,在不经意间,像欣赏美丽的风景一样,驻足欣赏每天带领我们回家的平凡小路?那条永远通往温馨的路,还有,路旁,那属于你的风景……

和别的同学相比,我每天在学校的时间,恐怕是最长的。因为参加合唱、游泳等训练,我每天离开学校的时候,基本都是晚上七八点钟了。走出校园,街边五彩的霓虹灯,已毫不吝啬地闪耀起它们艳丽的光芒,点缀着黑暗的天空。

背着沉重的书包,穿过充满人语声、喇叭声、发动机声的马路,终于走到了小区前那条笔直的小街上。踏上这条小街的第一步,我的心中,就仿佛洗去了一天的疲惫和驳杂,取而代之的,是幽暗的宁静。小街上平时人就很少,在我回家的时候,路上人就更少了。小街两旁的路灯,一点也不花哨,像列队欢迎我归来的哨兵,排列得整整齐齐。从我记事起,它们就发出一样的、柔和温暖的黄色灯光。这灯光,像是黑暗中猫的瞳孔,又像是天空中一闪一闪的星星,眨巴着眼睛,静静地陪伴着我走向家的方向。是啊,多少个夜晚了,它们就这样静静地陪伴着我,在料峭的春寒中,在炎炎夏日里,在枫叶似火的深秋,在这北风匆匆刮过的寒冬……

在这灯光的陪伴下,我的双脚不再感到疲乏。顺着灯光指引的方向,我抬头端详着不远处那灯光明亮的窗户,我知道,那里,就是温暖的家……

我停下脚步,仔细端详起这条我走过了八年的小街。我看到的,是寒风中大地上冷峻而又熟悉的夜色;我听到的,是月光、星光、灯光的窃窃细语;我感受到的,却是父母轻柔地爱抚。落叶与我共舞,风儿陪我回家,大地坚强地托举着我,枯枝也在向我摆头。还有黄黑相间的高楼中,正在等我回家的父母……这条路,是熟悉的,对,这是无比熟悉的回家的路。我又抬头望望不远处的高楼,那里,大抵家家户户都亮着灯。我知道,其中最明亮的那一间,就是我的家。

在这熟悉的小街上,我大步向前,同时,挥手向这美好的风景道了一声:晚安,明天再见!

拥有一颗知足的心

北京市35中学高三(5)班左丰铭

太阳想拥有月亮的皎洁,月亮想拥有太阳的炽热,我想拥有的,不过是一颗知足的心。

曾几何时,我想拥有许多,我想拥有所有的玩具,所有的书,所有的钱……但现实总是回答我:所有的,是不可能的。

再长大,我想拥有的逐渐开始具象,我想拥有好成绩、好人缘,拥有把所有事做到完美的“超能力”。但现实总是上来就扇我一个耳光,大吼着:“别做梦了”。

于是我扪心自问:“为什么我想拥有的总是那样的虚无缥缈,可望不可即?”

直到那一日,我才知道,拥有一颗知足的心,便拥有了一切。

年,苏丹发生了战乱,当地民众流离失所,许多人背井离乡,不少人就活活饿死在逃荒途中。网上对此的报道层出不穷,其中一张图片让我震惊了:那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林间只有一个逃难掉队的孩子正艰难地尝试迈开腿走路,他大概只有四五岁,两条腿只有我胳膊粗,骨瘦如柴,肋骨突出得好似一架烧黑的人体骷髅,全身就属脑袋最大,由于几日只能吃土果腹,头部已经十分臃肿。一面走路还得一手撑地,好似已穷尽最后一丝气力,准备倒下了。我想,他最想拥有的莫过我手里拿着正准备扔掉的一袋过期饼干吧。

“拥有一颗知足的心吧”,我在心中默默念道,“有了它,你可以看到自己多么的富有:拥有生命健康,不会挨饿,不会时刻处于险境;拥有家人、朋友、老师、同学的爱与关怀,不会陷入恐惧与不安……怀着一颗知足的心,你的目光变得明亮,看得见自己的幸福与优越,这样,世间万事万物又何不在你的眼眸里升华着,明了着。”

拥有一颗知足的心,便看得见自己的优点,更不会日思夜想地去想别人的好,这样的自己便拥有了一切,胜过了一切。

老子曰:“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为只有不争取,天下便没有人能争过它。而我认为,有一颗知足的心,适可而止,天下便也没有什么胜过它。

遥望驼铃声

顺义一中高二(13)班程笛轩

大西北的风是狂劲的,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打在脸上,是一种痛感,却又那么真实。

荒凉。悲壮。

也许只有在那个地方,才能将这种感想诠释的淋漓尽致,或也许,只有一望无际的沙漠才会使人联想这遒劲的狂风。无论怎样,沙漠-狂风-大西北,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便失去了一种韵味,却剩苍白。

我从未见过如此庞大雄浑的沙山。但细细发觉,在坚韧的外表下,她又多了一分细腻与柔和。风吹过,掀起表层的沙土,又落到沙山的另一边,她变换着,任凭风舞动她薄薄的衣衫。但转身又是一声惊诧,是风,削尖了她的棱角,抚平了她内心的伤痕。她想用坚强掩盖住脆弱。她痛苦吗?我无从知晓。

想到沙山,又使我不觉想起了骆驼。骆驼的棕黄与沙漠的浑黄融为一体。宽大的脚掌,厚重的步伐,自远处传来空灵的驼铃声,让我追溯到那个远古的时代。像张骞出使西域,走过重重沙漠;像迷失方向却信念不毁。又想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场面,倒下的战士,竖起的战旗。

从来只是想象,这一次真正骑上了骆驼。本该是兴奋,不知怎么,却心生一份凄凉,依然是高大,温暖,乖顺,但少了一分思想,是麻木。麻木地从小被驯养;麻木地被刺穿耳朵、鼻孔,镶上标志;麻木地被牵着走完一圈又一圈。尤当我看到一头尚在吃奶的小骆驼随着母亲一齐做这项工作时,我的心像被撕扯。可怜,可叹。远处又传来驼铃声,经沙漠从远方回响,是孤独的低吟,越听越悲,消磨尽我想象中最后的欣慰与美好。

我想念远古的丝绸之路,想念那时沙漠上的骆驼。尽管也做着人们手中、脚下的工具。但那时的它们是有思想的,它们熟悉这沙漠,指引着方向。从不曾沦为人们赚钱的工具,不曾如此毫无尊严的活。想必那时的驼铃声,也多少有着一分自由吧。

同一块土地,或者说沙丘。留下了无数人们的足迹,张骞来过,战士来过,商旅来过,游人来过,骆驼走过,或深或浅。曾被风抚平,又落下新印。

如今,这荒凉的丝绸之路再不曾隐退在历史的长河中,当“一带一路”如一道天光普照在沙中,我看到久违的金光贯穿始终。

仿佛又会看到汉唐盛世商业文化的辉煌,仿佛那骆驼们又重新找到了自身的价值。那孤寂了很久,沉默了很久的,终在这一刻成为人们眼中的期盼。

我仿佛又听到了久违的驼铃声。

同题作文

社会热点之我见

“蓝瘦香菇”咋来的

北京一七一中学初二(4)班吴健柏

“咦?香菇出了新品种了吗?这种香菇的名字怎么那么奇怪?”正在翻着朋友圈的我不禁生出疑问。

我去百度上查了一下,这才知道是一个南宁小哥失恋后,用当地方言录下的一段话,把难受、想哭说成“蓝瘦香菇”,因此爆红于网络。

蓝瘦香菇这个词我认为是毫无趣味性的,但这样的词语都可以流行起来,可见大家对艺术的追求变得越来越低。类似于这类词语也数不胜数,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毫无理由的爆红,可爆红之后,又被人们迅速忘记。深圳还有一家公司抢注“蓝瘦香菇”,好像生怕被别人抢先似的。一旦这个词语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淡忘,那么这家公司也将毫无吸引力了。

网络流行语这个词已经是近两年来被大众所熟知的。网络是人们查询信息的一种途径,在这样的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度是很快很广的,走红可以只在不经意间。网络用语有可能已经危害到了人们的正常交谈,这些用语只是作为娱乐来用,是没什么营养的。如果我们过度地使用这些用语,只能让我们把这些记得更牢固,就会将那些古代经典所忘掉,这是非常可怕的。古人可能会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来表达悲伤的情绪,而我们就只会用“蓝瘦香菇”,如果养成了这样的表达方式和习惯,那么对语言的丰富性也是不利的。

我们要有分辨能力,辨别哪些是好,哪些是坏。古人的话语已经流传了几千年,而这些网络用语也只是一时爆红。可能再过时日,这些用语将会退出语言文化。

我们要用书籍来填充自己的时间,而不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寻找这些无聊的语句来充实自己。多看书,看有用的书,才是我们值得提倡的。

对欺凌不能沉默

北京一七一中学初二(七)班马郡遥

“校园欺凌”这个词,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而且它无疑是一些人儿时的心理阴影。然而,在当时是少数人童年阴影的校园欺凌却越来越常见,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被自己的同学伤害、嘲笑、羞辱。面对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伤害,却只有极少数的人选择了反抗,而更多的人则是默默地忍受,有的还放弃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给家庭带来无尽的痛苦。

但是,校园欺凌并不是只有两个主要人物组成的,还有像刀、针一样刺入被害者心灵的是班级其他人的冷漠、无视,甚至嘲笑。

在我小学时,班里有一位成绩优秀的同学,个子瘦小,他的性格有些孤僻,不太喜欢和同学交流,同学们有些冷落他。班级中有一位男同学总是对他恶作剧,而每次在他伤心的时候全班同学有的还对他大笑。如果第一次发生这种行为的时候,就有人肯去指责这种不良行为,并去安慰这位受伤害的同学,那么这种事就不会持续发生。但是没有人去做,包括我,都选择了沉默,甚至和别人一起大笑。那位同学也一度不愿来上学。

直到两年后,同学渐渐长大,也懂事了很多,才有一些同学包括我开始主动和他交流,真诚地与他沟通,鼓励他多与大家交流,增进彼此地了解,在他被恶作剧被嘲笑的时候我们一起面对一起反抗。那位经常对他恶作剧的同学也渐渐收敛,慢慢地同学们也不再对他大笑。到了五六年级,他和大家已相处得非常融洽。我和父母对这件事情也进行了充分地沟通,我们始终认为,同学之间的事情一定要由我们自己去解决。实在不行,可以找到老师协助帮忙,家长尽量不要直接出面。

自己的事必须由别人来解决,这听起来是多么可笑。孩子们的心理,值得家长们深思。

赞赏

长按







































白殿风早期图片
复方倍他米松撒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ilingduna.com/ddts/4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