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动医学学科定位的6个基本问题

如何确定白癜风病因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14364.html
作者:乔玉成,周威(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来源:体育学刊年第3期

以学科制度为视角、逻辑思辨为方法、学科定位为主线,对与我国运动医学的学科属性、学科性质、学科边界、学科体系、与相近学科的联系与区别、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等6个基本问题进行了辨析。研究认为:目前我国运动医学学科定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与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群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学科体系架构混乱。在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运动医学学科进行了新的定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运动医学学科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在学科草创时期理论与实践的脱钩以及学科本体定位上的“先天不足”,使得运动医学学科定位的一些基本问题至今仍没有得到明确和解决,在一些基本问题,如运动医学的学科归属、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术边界、学科体系、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问题上还存在着较大的认识分歧和实践偏差,以致学界不断有人提出质疑和指责,并已成为运动医学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的隐患。笔者认为,厘清上述基本问题不仅关乎运动医学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前景,而且也是运动医学学科生存的前提,尤其是在高等学校“双一流”和“促转型”建设背景下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将以“学科逻辑”为视角,“逻辑思辨”为方法,“学科定位”为主线,提出一些学界早已熟视无睹,但当下亟待解决的6个基本问题进行讨论,目的在于引来严肃的学术对话和争鸣,以明确我国运动医学学科的发展目标,彰显运动医学学科的身份、责任与本分。1.运动医学姓“体”,还是姓“医”?明确学科属性,是探讨学科定位和发展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关于“运动医学”学科归属问题的界定确实“有点乱”,三种观点交织在一起,让人无法适从。第一种观点认为,运动医学姓“体”,它是体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部分,是体育学的一个分支。第二种观点认为,运动医学姓“医”,它是临床医学中的二级学科,其所研究的问题是“体育中的医学问题”。第三种观点认为,运动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横跨体育学和医学两大领域,既以体育领域的“医学问题”(如过度运动或运动方法不当引起的伤病问题)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也以医学领域的“运动问题”(如体力活动不足导致的慢性病问题)为研究对象,正是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规定了运动医学既“姓体”又“姓医”,在学科上也具有体育学与医学之双重属性。至于造成“混乱”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点:其一,“学科目录”交叉重叠,运动医学学科属性在国家层面就模糊不清。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以下简称《学科分类与代码》)将“运动医学”列为医学门类“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中“保健医学”二级学科中的三级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版)(以下简称《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将“运动医学”列为医学门类“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而在国家图书馆颁布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中,“运动医学”既归属于“体育类”的四级学科,又归属于“医药类”的三级学科。此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年)》13个门类中,虽然没有明确“运动医学”究竟属于哪个学科,但常常会让人产生联想。“运动医学”是“临床医学”或“特种医学”下位的三级学科应当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不是可以划归到“体育学”之中,成为“运动人体科学”二级学科中的三级学科呢?因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除了可授予“教育学”“理学”学位外,还可授予“医学”学位。还有,在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体育学类”特设专业“运动康复”(T)是不是该属于“运动医学专业”呢?因为“运动康复”本身是“运动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其二,书刊杂志的误导。从目前权威的运动医学专著、教材、期刊对“运动医学”的归类看也非常杂乱。如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中,运动医学被列为体育基础学科的12个分支之一。年出版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又包括《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运动医学》卷。目前检索到的运动医学教科书除上海第一医学院编著的《运动医学》和褚立希主编的《运动医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外,几乎所有其他版本的《运动医学》教科书均由“体育学人”编写,体育专业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和“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刊《体育科学》在年前设有体育理论、运动训练、体质研究、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体育统计等栏目。将本该属于《学科分类与代码》中“临床医学学科下的“运动医学”(.)纳入“体育学”()的麾下,使其与.20运动生物力学(包括运动解剖学等)、.25运动生理学、.30运动心理学、.35运动生物化学、.40体育保健学等处在同等地位。而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的中国运动医学领域最权威的期刊《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刊登的主要内容又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创伤学、运动康复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务监督、运动营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体质研究、反兴奋剂等学科/专业领域的科研成果。将教育部颁布的《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本该属于“体育学()一级学科”“运动人体科学二级学科”(02)下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等三级学科囊括在“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运动医学(16)”之下,着实让人无法从中看到“运动医学”究竟“姓啥”。要理清运动医学究竟姓“体”,还是姓“医”,关键要搞明白下面几个问题:第一,“运动医学”分类体系虽然繁多,但原则上应以国家标准为准,因为其具有法律性质,是各行各业都要执行的“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明确指出,“运动医学”属于“临床医学”下设的三级学科,故“运动医学”应当姓“医”。第二,学科划分和学科设置的区别。学科划分往往采用学术的标准,由学者来完成,主要依据是知识体系,是纯学术性的;学科设置则更多考虑的是管理的需要,由管理者或行政领导来完成。学科划分是学科设置的基础,学科设置则是对学科划分的一种行政确认。因此,从知识体系上看,运动医学应当姓“医”。第三,运动医学的学术定义是什么。目前,有关“运动医学”的学术定义虽然不下几十种,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狭义的运动医学概念,即运动医学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基础和应用医学学科,主要研究运动训练、体育锻炼和缺乏运动对人的身体功能的生理、病理影响,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运动医务监督,运动损伤、运动营养,医疗体育,研究成果多用于伤病防治和康复(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亚洲运动医学联合会,;曲绵域,)。二是广义的运动医学概念,即运动医学是体育科学和医学科学交叉衍生的边缘科学,主要研究体育运动中包括运动过多或过少的医学问题,并用医学知识指导运动训练和健康锻炼,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保证健康锻炼,增强体质,研究内容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创伤学、运动心理学、运动与环境、运动员选材、兴奋剂检测等,既属于医学科学范畴,也属于体育科学范畴,研究成果主要用于竞技运动和大众健身(王嘉芙,;卓大宏,;陈启明,)。本文认为,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亚洲运动医学联合会和我国最权威的运动医学专著《实用运动医学》将其定义为一门“多学科综合性基础和应用医学学科”更有说服力,因此认为它更加偏重于姓“医”。第四,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要弄明白运动医学专业究竟是要培养“懂体育的医学专门人才”,还是要培养“懂医学的体育专门人才”。我们认为,培养“懂体育的医学专门人才”是“运动医学专业”的任务,而培养“懂医学的体育专门人才”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任务。第五,从运动医学学科发展角度来看,运动医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是更需要“懂体育的有深厚医学功底的专业人才”,还是更需要“懂医学的有深厚体育功底的体育专业人才”,我们认为是前者。第六,从运动医学“学科”“专业”“课程”的定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来看,我们认为运动医学“学科”是医学的分支,姓“医”;运动医学“专业”属于医学门类下的专业,姓“医”;运动医学“课程”既姓“医”,又姓“体”。既可归属于“医学类”课程体系,又可归属于“体育类”课程体系。综上,我们认为,运动医学学科姓“医”,是属于“医学门类”下的一个分支。2.运动医学属于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在以往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医学门类依照其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被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三大类别,各自又包括不同的专门学科。“运动医学”姓“医”无疑,但究竟属于“医学门类”中的哪个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目前认识并不统一。如表1所示,有的“目录”将其划归到“保健医学”二级学科之下,有的“目录”将其直接划归到“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之下,还有的“目录”将其与军事医学、核医学、法医学、航天医学、航海医学、潜水医学、高山医学等一起划归到“特种医学”一级学科之下。此外,于晓军等认为,“特种医学”这个概念比较含混,未能表明相关学科之间的本质属性(即逻辑学定义规则“属”+“种差”),故应称为“应用医学”,即“将医学的理论技术应用到其他非医学专业领域,以解决相关医学专门性问题的交叉学科”,如“法医学”是将医学理论技术应用于司法证据的检验鉴定,为法律服务;“军事医学”是将医学理论技术应用于军事方面,为国防服务:“运动医学”是将医学理论技术应用于体育运动人员的卫生保健及其伤病防治,为竞技体育和大众健身服务。因此,“运动医学”的上位学科应为“应用医学”。“应用医学”应该是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学科等平行的一级学科,而运动医学与法医学、航空医学、军事医学、航海医学、高原医学等为平行学科,同属于“应用医学”下的二级学科。就当前而言,大多数“目录”之所以将“运动医学”列为“临床医学”的下位学科,主要是由于“运动医学”更具有临床医学的学科特征,即研究对象是“活着的患者”,研究方法是“通过直接观察和与患者沟通”,研究内容是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运动医学涉及临床医学的预防、治疗和康复领域,例如,运动性损伤和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慢性病的病因预防(运动不足)和治疗等。我们不否认运动医学临床遇到的许多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的基础研究才能解决;不否认运动医学需要做一些动物实验作为研究基础,以指导临床、引领实践;不否认作为一门“应用医学”,它采用的理论技术除“临床医学”外,也包括“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的医学理论技术,但基础研究不应该成为运动医学学科研究的“主业”,成为遮蔽掩盖“临床”的理由。早在年,《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编辑部的钱金华、李岳生、詹东等就指出:“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比例失衡是当前运动医学研究领域值得重视的问题”,刊登在《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上的论文“2/3以上为应用基础研究与基础研究”,“近80%的论著都是动物实验研究”,“真正的运动医学临床研究论著寥寥无几”,“这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比例关系相差甚大”,而且“基础研究严重脱离运动实践,许多研究仅仅停留在研究指标变化上”,导致“研究论文满天飞,科研成果一大堆,而有用的成果却很少”,以至“严重制约了运动医学本身作为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应具备的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并明确指出“运动医学本身是一门临床医学,而不是基础医学”,“呼吁研究者更多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ilingduna.com/csfz/53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