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西兰将正式进入夏令时,中新之间的时差将从原先的4小时变成5小时。好吧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夏天即将开启的信号啊!
夏天,还是广州的夏天带感不是吗——那些漫长到无休无止的亚热带的夏天,潮湿和稠密的空气像一个巨大的水域,都市人无论如何都无法游出这个巨大的金鱼缸,老城区里切开一半的西瓜、海味店里飘出的虾干鱿鱼气味,还有无处不在的空调机滴水,这些层次丰富、充分调动感官潜能的事物始终是身在新西兰的人们无法感知到的盲区。
新西兰的夏天,是和其他季节平分秋色的。这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国度。3个月春天,3个月的夏天,3个月秋天,再到3个月的冬天。9月末,刚好是春天与夏天的微妙交界处,看完了最后一场樱花,就可以单方面地宣布夏天开始了。
夏天,意味着持续了整整一个冬天的雨水正式宣告结束,太阳开始不舍得退场,每天晚上9点钟依然明亮如白昼。
夏天,是所有曼妙复杂的往日情怀的滋生温床,在南半球强劲的紫外线里面,事物的色彩被漂白、被削弱,亦幻亦真,陈旧又脆弱。
夏天,意味着旅行将变成我们的日常。无所事事的周末,一言不合就开车。往车尾箱里装上野餐篮子,人字拖、浴巾统统准备好,无论是想去林间野餐还是海边放空,都是1、2小时车程的事情。
如此这般,心无杂念地与悠久又寂静的自然相处,跟在广州的时候截然相反,信息量很稀疏、时间有大段大段的留白。刚刚开始并不习惯,但是当你开始上路了,逐渐就会找到无限趣味。
Paeroa是一处极具夏日质感的公路美学场景。
许多年前,我独自一人来到Paeroa。当时,在奇异果小镇TePuke打工度假,遇上下雨停工,于是到处搭乘顺风车,漫无目的地一路搭到了Paeroa。第一次遇见Paeroa,天气不好,镇上没几个人,一幅老旧颓丧的模样;回来的路上继续搭顺风车,不慎搭到了说要和我“havefun”的印度猥琐男,从此轻易不坐顺风车。
LP,新西兰的国民饮料,是本地人心目中妥妥的“Kiwiana”元素。所谓“Kiwiana”,就是古早味的新西兰本土事物,比如毛利人的鲍鱼壳、小蜜蜂玩具BuzzyBee、人字拖、Pavlova等老一辈Kiwi的集体回忆。
LP这款饮料在新西兰以外的地方极少见。作为跟雪碧差不多的一种柠檬汽水,它在新西兰本地存在感极强,经常和其他本地食品品牌跨界合作,碰撞出LP味的巧克力、菠萝软糖味的LP、LP味的TipTop雪糕等等。夏日的BBQ炉旁,只要集齐Bunderberg的GingerBeer和LP,就能召唤出一个想从此移民新西兰的念头。
Paeroa这个小镇,也因为它是LP发源地的缘故,在新西兰的公路旅行路线图上,成为了值得打卡的一站。
这次来到Paeroa,也是临时做的决定。周日,brunch吃到11点多,看着今天的余额也不多不少,于是钻进车厢,轻车熟路地往Morrinsville开,家里的另外两个人类都想去Paeroa的徒步胜地KarangahakeGorge消磨时间。
谁知道一来到Paeroa就弃械投降。Vintage店遍地,咖啡馆处处。这些都是我的最爱!我也搞不懂为什么那么喜欢往二手店、古着店跑,买到手的东西往往没啥实际用途,看起来好看的古着服饰穿上身后也没好看到敢去发ins的程度。但是,就是架不住堆到满屋都是的旧物所带来的视觉刺激,可能是广州人对“淘”点什么的执念真是与生俱来的。
怀卡托地区有两个比较大的旧物古董集散地,一个是Cambridge,另一个就是Paeroa。为什么偏偏是他俩?因为这两个一个是知名旅游目的地,另一个是通往知名自然景区的门户。两个小镇有着中等规模的商业中心,内里的布局也极适合游人步行。久而久之,二手旧物古董的搬运工统统都往这两个重镇聚集,就形成了如今的antiquecapital的模样。
讲了这么多来龙去脉,对历史社会文化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知乎考究下,我这种流于表面的shopper已经打算死在这里了。
死在TheDepot里也不错。这家店就是一家旧物古董的大仓库,看样子已经经营了十分长一段时间。店里的商品涵盖不同年代的生活用品家具服饰,没有几十年的搜罗、分类、整理,根本无法变成眼前般壮观的景象。
店主是一位毛利老太太,她的猫已经12岁。周日,店里称得上人声鼎沸,大量的居民都把这个小店当作消遣的地方。小孩忙着撸猫,成人在堆积如山的旧物中穿行,整个场面热热闹闹的。古玩店,不仅是出售一些商品那么简单,在小镇上,它就是一个社区活动中心。
旧物控已疯.jpg
除了像Depot这种大型的旧物古玩店,Paeroa镇上还有不计其数的特色古玩店,比如这家全场都是瓷器的ArkwrightsAntique,进去之后连呼吸也要暂停,你看那已经历尽几十年风霜的陶瓷餐具已经把店铺包围得密不透风,加上脆弱的木结构地板,轻轻地走路也像地震。
离开TheDepot,我们突发奇想,绕到镇中心主路的背后,寻找一家叫做TheRefinery的咖啡馆。
新西兰的咖啡馆多得令人发指。几乎被柬埔寨人垄断的bakery,售卖花样繁多的经典kiwi甜品之余,也顺便卖卖咖啡的基本款;新移民买下的cafe,一般有张亚裔面孔在收银台前,柜台里是scone、muffin之类的西式茶点,还有完整的alldaybreakfast餐目;小镇上、公路深处的大型咖啡馆,由于占地面积较大,在经营、装潢上也格外任性,店主把符合自己喜好的东西都往上怼,几乎就是一个小型主题游乐场,TheRefinery就是这其中的典型。
顾名思义,TheRefinery的前身就是一个冶炼厂。
说起冶炼,新西兰南北岛曾经都有那么几个黄金矿藏丰富的小镇,吸引过大批淘金者来访。南岛有Wanaka、Roxburgh等几个小镇组成的centralOtago地带,北岛则是Paeroa以及周边的Waihi、TeAroha和Thames组成的Coromandel黄金三角。
TheRefinery的功能就是把远近的矿区运送过来的矿石原材料冶炼成纯金、纯银。在一战期间,英国政府把新西兰境内的所有金条都买下,并储存在首都惠灵顿,战争接近尾声时,又把所有的金条押运到Paeroa的这座冶炼厂重新冶炼,最后一路辗转运送到英国的皇家铸币厂。
现在的Refinery还保留着过去作为冶炼厂的历史印记,比如正门前露天茶座中心的大烟囱。
走进咖啡馆,一个开阔的loft在我面前呈现。里面人声鼎沸,吧台一老一少的两个收银员接单收银做咖啡一气呵成,馆子里男女老少混搭,一点儿潮店的感觉都没有,反而充满了随性轻松的生活气息。
就是喜欢这份自在!平时安静的kiwi们就像日本的居酒屋里彻底放飞自我的上班族,放开了嗓子聊天;老人们端着咖啡或者冰水,颤抖的双手正在对一块煎培根下手;衣着典雅复古的老太太通常会点一份英式scone,切开之后抹上牛油,据说港式菠萝油的吃法正是起源于此;热情奔放的服务员纹着大花臂,跟每一桌客人都要聊上几句。加点当季的阳光,懒散的本地流行音乐,就是一个飘飘然的周末。
至于食物,因为并不是很饿,所以只得与华丽的alldaybreakfast擦肩而过。但是当啃了第一口牛肉西班牙辣香肠(chorizo)派之后,被店家的实诚打动了。这原原本本的大块厚实的牛肉,配搭烟熏味浓郁的chorizo,真比超市冷冻pie里面面目模糊的牛肉芡汁馅好吃不少。
好吧pie其实不算我的真爱,那就试试法式牛油面包卷brioche。说起brioche,很难不被加热过后那股扑鼻的奶油香气倾倒。这家店的brioche做得地道,一抹浓郁的奶油滋味,搭配无可挑剔的flatwhite,活着真好。
对旧物文化感兴趣又热衷骑行的朋友不妨到此一游,店里每个细节都充满了年代感,在里面吃个美美的brunch,寻找建筑里面隐藏的复古细节,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而它的户外空间也相当游客友好,有足够的停车位,一边喝点什么一边看守自己的爱车,一不小心就误了出发时间。
新西兰是一个二手文化相当发达的国家,二手车、二手服饰、二手家具电器……无论你来打工度假还是新移民,都离不开这些二手物品带给你的廉价与实在。
关于二手货的分类也有很多英文单词去表达,Retro、vintage、secondhand、bric-a-brac,这些词汇不但承载着一个美学体系,更是新西兰独特的社会运作模式。
一方面,新西兰国土面积极小,国家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极度谨慎,如果人们对生活用品抱着用完即弃的态度,新西兰很快就会被垃圾压沉;landfill,也就是堆填区,正是新西兰政府避之不及的垃圾处理形式。因此,环利用生活物资是保持新西兰纯净自然环境的重要手段,政府自上而下地引导民众重复使用生活用品。
另一方面,新西兰的产业并不丰富,缺少走量的制造业,比如汽车制造和成衣制造,导致这类型的商品要么依赖进口,要么人工奇高无比、产量极其低下,不得不通过外包来生产,但这也会引起快时尚蚕食自然环境的负面效应。日本是二手车的主要出口国之一,大量品相相当不俗、车型也十分经典的“圆盘”汽车于是大量流入新西兰。同理,服饰、小家电、家具,在本地人工成本高企、依靠进口还不便宜的现实面前,只得物尽其用,一遍又一遍地在不同的主人之间转手,直到成为纯粹的废物。
为了最大限度地让旧物有效地在社区当中流动,政府为每个社区安装“recyclebin”。不想再穿的衣服扔进去,几天后出现在二手店里,又是一条好汉。
红十字会、救世军、SPCA等慈善机构,几乎会在每个社区里设置门店,里面出售的东西都是不值钱的二手货,偶尔也会淘到心水,但大部分都是救济低收入人群的勉强能用的物品。这些慈善机构的使命也不尽相同,最常见的红十字会与救世军,是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募集资金;SPCA则是为救助流浪动物而设。我在Hamilton当志愿者时就职的HabitatForHumanity,则把善款用来给欠发达国家或者贫困地区的人们造房子。
至于名字里明确地写作Retro、vintage、antique的店,出售的都是有一定审美价值的商品,是时装精、高阶旧货玩家们等专业发烧友的主场。
听起来有点悲催是不?在中国这个地广人稀的世界工厂,用过即弃的快餐生活几乎是我们的日常,南半球这个发达国家,居然还过着连一件衣服都要轮流穿的古朴生活。同样,中国的发展迅猛,到处都是超现实的现代化大型建筑、高度便捷的支付方式和消费形态,但是新西兰这个南半球的发达国家,居然连第一条地铁都还没建成,手机支付也并不普及……许多人在这种颠覆常理的生活体验中感到大惑不解,进而头也不回地告别新西兰。
可是,如果新西兰不是这样的话,它就丧失了自己,它将不再是那个“%pure”的净土。而我,也不会在离开它之后,忽如其来地又想念它。
很多人都说,在决定来新西兰移民之前,最好先来旅游,感受一下真正的新西兰。美丽的风景、清新的空气、优质的食品,这些都是构成大部分人留恋这里的理由;但是真正的生活,是柴米油盐,是左邻右里,是从大巴走下来之后的最后一公里。
如果你看过很多很多的攻略和心得,已经决定好来新西兰放手一搏,那么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