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嘉兴文史
江南商埠扩展,自古以来都是以城建为中心的。城外挖河、城内兴市,是谓“城市”。
禾城东南西北的水陆两途均设城门,月河绕城,以维戍守。城厢通衢集贸兴市,其民临水安居;视百货荟萃,市井繁荣。商贾慶聚交易,四乡之民云集,出摊设肆.鳞次栉比,摩肩接踵,人头攒动。
来自网络
以嘉兴府城为例:规划坊间棋盘街,官衙设于城,民宅居深巷.商铺客栈集中闹市,固定或流动摊贩分散四周角落。如圆木担、铜匠担、洋铅皮修理担,或茶摊、粽摊、大饼摊、酒酿摊等,占据坊间空白场地。老话说“大店欺客,小店客欺”。凡做小本钿的贩夫走卒生意难做,赚钱不易。基于推销与竞争本能-无不以吆喝或走街叫卖的方式,直接招徕顾客掏腰包交易。这种叫卖市声已延续数百年,虽经风霜雨雪,却长久不衰。
经营商铺掷金逐利,要有一定的流动资本、固定场所和工友伙计,缺一不可。但缺少资金的劳苦大众也只能拜师学艺,满师后方能独立谋生。芸芸众生为养家活口,或托盘肩挑,或背桶携筐提篮小卖,或剃头绞面削刀磨剪子等,全凭独到手艺的看家功夫,发挥各自创意,去挣钱填肚皮,反之,只能东家长工西短工出卖苦力,这就是挣扎在民国社会生活底层的贫民众生相。
嘉兴城厢解放后,经人民政府统计,全市城乡小摊贩户,业者余人。曾组织嘉兴县摊贩管理委员会,年7月10日改嘉兴县摊贩联合会,主任委员胡松年。由本地或外乡组成的流动摊贩,为全城民生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一)庙会集市
嘉兴的庙会集市自古有之。至清乾隆间,以城隍庙庙会最盛。清《古禾杂识》云:“正月间,城隍庙集市,百货俱集,歌吹之声,不绝于耳,茶坊酒家至不能容膝。”
民国间,以王江泾刘王庙网船会著称一时,九秩笔者曾目睹万船进香的热闹场景。
“舟楫云集,尽是进香之客,摊贩栉比,只为蝇头之利。”臭豆腐与豆腐花担辣味浓浓,套泥佛头与酒酿担上抽牌赌兴冲冲;“踏白船”争先如蛟龙出水,“老爷轿”抢轿似猛虎下山;锣鼓喧天,把戏依次出场,喇叭齐鸣,菩萨打道回府。
真是:刘王庙前无隙可居,长虹桥畔有径难行。如此规模迎神赛会或隔年举办一次,象征国泰民安,祈求五谷丰登。
吾辈也曾见新塍灯会,月夜台阁,蓄电池照明,颇显珠光宝气.大有“火树银花不夜天”之感。甩火流星开道,双掮百盏鳌山灯,管弦丝竹竞奏,三六行街轮转,盛况空前。西北乌镇、严墓、炉头、濮院、陡门、盛泽、闻川、栖真等方圆数十里众乡邻,无分男女老幼,携浆带果纷至沓来。
沿街列队静候观瞻,八方小贩选定寺街白场蹲点买卖。镇中闹市交易会布满临时搭建茶摊、小吃摊、糖果摊、杂货摊,摊摊相接,人山人海。不邀而至的戏班杂耍也都按期赶到.各占地盘。有马戏三丈吊、髦儿木偶戏、越剧的笃班、要猴舞棍变把戏都拉开了场子。
从东栅虹桥延至西栅观音桥.摩肩接踵,人来船往。夏至搭凉棚吆喝,冬令置炭盆招客,四时设摊,天天交易。鸡叫出摊、过午不衰,至晚挑灯夜市,电石灯“吱吱”喷光。
也有些跑码头,吃“开口饭”卖梨膏糖摊头,每逢庙会或纳凉时节,借得空地一角,人立高凳上,一面小锣闹场,三块竹板帮腔,南腔北调,引人发笑。借杭州杜宝林艺名“小热昏”兜售梨膏糖,听到“关子”头郎,声称明日请早。看看夜已深,梨膏糖所存无几,则见好收摊,围观者却不忍离去。足证“小热昏”之说唱形式,深受大众追捧。
(二)贩夫买卖
在商界买卖这个行当里,贩夫走街串巷,叮哨上路,全凭一身吃饭本事,各行其道。
其一,随地停留型。
最常见的馄饨担、酒酿摊、凉粉担、糖粥摊、冷面担等熟食摊贩,借此营生就能撑起一家重担。20世纪30年代,嘉兴南门有位半老头,挑馄饨担敲竹叫卖,唱响嘉兴城,尝鲜者趋之若鹜,脍炙人口,回味至今。
叫卖声传街坊,往往引起一阵骚动。街沿楼房的老太与小囡也会响应,纷纷推窗悬放烧香篮吊将下来,装一只兰花碗数枚铜钿,待鲜肉馄饨出锅浇鸡汤洒小葱段,再笃悠悠地提到楼上,老小倚窗,“啧啧”品尝浓浓美味,很有古意。
其二,行走叫卖型。
盛器往往简洁,如卖包子、方糕、兰花豆腐干或糖拌青梅、绿豆糕及环桥风菱。20世纪30年代,出了位俗称“胡子大块头”者,他头顶方木盘,装满绿豆糕,起早贪黑,且走且唱,拉开嗓门声若洪钟沿街吆喝叫卖:“绿、绿-,绿豆糕!”
其三,登堂入室型。
大多女辈二三伙,相约拎篮背包,摸清路线,串门兜售妇人喜欢的胭脂花粉与女用发饰,品种繁多,任其挑选还价不动气,最终成交而返。还有理发挑子也能应声入门的,为人洗头理发收费相对低廉,也可在桥亭树旁歇脚等候路人剃头,颇受欢迎。
其四,化整为零型。
有人头戴草帽挑付担子,内装带泥农作物,多为红萝卜、番薯与荸荠,有点分量但价钿甚廉。他们停担河埠,洗刷干净就地设摊加工,零尝收钱,或洗净红萝卜扎成小捆放竹匾,有的削白剖开,论把论个零卖;或削白番薯切片,论片兜售;或将荸荠以细竹签串之,论串卖。仅花一两个铜板,便可品尝爽口的萝卜、山薯片、荸荠串,引来路人尤其是儿童之围观。在这些摊贩中,另有“鸡毛鸭毛换草纸”的义乌人、卖环桥风菱的菱湖人、修缸补碗的江西人,遂成禾城流动摊头的贩夫走卒小商之滥觞。
(三)沿街叫卖
市声俗称叫买声。禾俗:三分生意七分叫,不叫不喊不成交,是生意人的经营诀窍。向誉三街六码头之称的嘉兴城,清末民初已形成江南米市埠,吃食畸形发达,叫买市声盈耳,沪苏杭之客蜂拥食肆,是浙北繁华古码头。
带有浓郁禾中乡土味的叫堂韵律充斥市梢。走街串巷沿路叫买此起彼伏,形成了繁华市声“大合唱”,平添一份闹猛。或楼堂馆所或提篮小卖,无不以响亮悦耳之市声叫卖招徕顾客。在嘉兴苏帮甜食摊贩中,北丽桥南北两端的野荸荠与稻香村名点小吃吸引路人,尤以苏州糖粥流动担前,人头攒动。
“笃笃笃、买糖粥,三个铜板一碗粥;三千胡桃四升壳,吃仔倷肉还倷壳。”
吴侬软语之叫卖声,悦耳动听,百热沸烫鸡肉粽、甜酒酿、辣粉丝,飘香禾城。市心弄某老伯亮嗓:“南门酱油好馄饨,味之素加青笋,还有京东菜蘑菇香荨,肉馅鸡汤鲜得来。”借莲花桥张鼎升酱园老招牌名声,“晒油质厚不花”,咯咯之声不绝于耳,以方言伴腔帮衬;生意做得活,肩担百步轻。走街叫买常听见“生炒热白果,甜又甜来糯又糯”。
行商皆指挑担提篮、顶盘小贩的流动担及现做现卖熟食糕点等特色小吃者,闹市不下数十人。
因食品种类繁多,吆喝也因人而异,如平实如话的吆喝多数不起调,为近郊老农或村姑沿街设摊或肩担叫卖。
若卖菜者便叫“阿妈,大头菜要阀!芋艿、毛豆节要阀!”独特吆喝当然也不少。
君不见“吃阀”之声扑面而来的情景:他叫一声走一程,停一停做一回生意,悠悠逍遥好不自在。街坊有个叫老丁头的熟食摊主,专营精制酱鸭、熏鱼、腊肠、卤肉等色香俱全的卤味,令下酒人嘴馋。
他手挽拗桶上盖白布,只听“吃阀”不叫吃什么,虽然未见桶内之熟食,但路人却听其声便知其人其物。另外还有砂炒糖栗子、钢炭烘番薯,拎桶卖火腿粽,或售扁豆汤芋艿粥者,芸芸众贩,各显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