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综述丨何谓教育的四重围墙又该怎么打破

可以说,如今同学们几乎可以去到任何一个你想去的国家留学,既然留学已经到了如此开放的地步,那围墙这一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

虽然现在中国的留学生和海归随处可见,国际化教育项目遍地开花,可国际教育仍然属于小众的存在。这源于绝大多数人把国际化教育狭义地理解为“目标是离开中国,去海外接受教育”,对它充满不解和好奇,甚至贴上一些负面的标签,比如“逃避高考的捷径”“富二代的乐园”等。这样的信号,进一步说明教育的国际化还需要突破很多围墙,继续在自身的定位及模式、落实方法和执行路径、公众理念及社会价值传递等方面迅速突出重围。

清末民初打破国门的围墙

在中国,最早的国际化教育源于清政府对翻译和外交人才的迫切需求,于是在年建立了同文馆,除了聘请外籍教师教授英、法、俄、德、日五国语言,还开设了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和医学等科目。年,中国第一批公派小留学生远渡重洋前往美国,后来多人进入哈佛、麻省理工等顶级名校。培养出詹天佑、唐绍仪、蔡绍基、吴仰曾等一系列耳熟能详,推动了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先驱。

这一外国课程加教师“请进来”,和中国学生“走出去”的壮举,让国际化教育的嫩芽,第一次在清政府闭关锁国多年后的围墙上开出一条缝隙,让中国未来的崛起看到一抹曙光。根据当时记载统计,民国期间大约有10万留学生外出留洋,涌现了包括邓稼先,钱学森,胡适和梁思成等大量学贯中西的大家。

20世纪70年代打破圈层的围墙

我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学校,是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的北京顺义国际学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各国驻华使馆工作人员和其他外籍在京人士子女的教育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普通中国家庭有了对更优质、更国际化教育的需求,从年到年的42年间,前往国外留学的中国学生近万人,也催生出国内上千个国际化学校。国际化教育不再是富人的专属,它打破了圈层的围墙,成为普通家庭也可以选择的教育方式。

同时,国际化的校园也不断扩展,打破的地域的围墙。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欧美学校开始设置海外校区,比如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耶鲁大学新加坡校区,甚至还有以诺德安达学校NordAnglia,世界联合学院UWC和贝赛思学校Basis为代表的的中小学。国内也不乏这些海外学校校区的优秀代表。

同时中国很多教育集团开始获取海外学校品牌使用权及收购海外校区,截至目前,包括英国德威公学、惠灵顿公学在内的在中国开设分校或者合作办学英美系学校品牌近50个。同时被中国资本出海收购的校区也有10余所,其中包括英国戴安娜王妃的母校瑞德沃斯豪尔学校RiddlesworthHallSchool和所拥有年历史的私立学校赛特福德文法学校ThetfordGrammarSchool。

所谓世界性的校区,不应该仅仅是指校区位置的国际化,更是教育教学理念和资源、教师及学生群体的全球化。在教师国际化程度方面,很多双语国际化学校的外教都能达到50%甚至以上。随着中国国力增强,“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以及抗击疫情以来中国向世界展示的实力,吸引了更多外国学人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ilingduna.com/ddts/68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