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逆行奔跑护你岁月静好点赞这些

新冠肺炎的爆发,让原本平静的生活泛起一层层涟漪。在这场战“疫”中,有许许多多默默奉献的英雄,用他们自己的努力为大家营造安逸的生活。

战疫日记(61)

医院蔡松含:从陌生到接纳,从热爱到必胜的坚守

2月20日是医院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蔡松含在武汉的第10天。10天里,她和来自全国的医疗队员们在武汉不辞劳苦,竭力救助病人。接下来,我们通过她的日记,了解她在疫情一线的情况。

2月10日阴

正好今明两天休息,打算在家多陪陪女儿,毕竟因为疫情的关系,大家都很紧张,家里面除了我上班,他们都半个多月没出门了。好久没吃火锅,今天特地安排了一顿家庭小火锅,下午五点左右,刚把菜准备好,医院领导打来电话,说明天上午出发去支援武汉,顿时还真有点不知所措。

我跟老公和婆婆讲这个事情,婆婆顿时都哭了,她说她晚上没心情吃火锅了,对于一个看电视都哭得稀里哗啦的人来说,或许舍不得我离开,亦或许担心我的安危……我自己心里也是忐忑不安,既有激动,又有一丝担心害怕。

激动的是能加入支援湖北队伍,能为国家尽一份力,是我的荣幸。同时,新闻上报道每天的新增病例、疑似病例、医护人员被感染等,又让我有点害怕。医院领导召集所有支援湖北人员开了一个紧急会议,强调注意事项,物质准备……

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我坚信医务工作者们定不辱使命。

2月11日晴

辗转反侧,经历了最漫长的一夜,早早起来收拾好行李。

(重庆市第六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出发)

医院,同事给我们注射了日达仙,输了丙球蛋白,增强免疫力。护士长安排了同事给出征的每个人收拾行李,区领导、卫健委领导、医院领导给我们送行,让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平安回来。满满的感动,谢谢你们。

当车开动的那一刹那,我终于忍不住了,头也不敢回,眼泪一下涌了出来,领导、同事、家人,这个熟悉的地方,在这一刻是让我多么得不舍。

在机场,医院的领导已经帮我们托运完行李,换好了登机牌,很幸运有他们这样的后勤保障,真的非常感谢。伴随着江北机场T3航站楼广播循环播放,给我们打气加油,心中莫名的荣耀感,为自己的职业感到骄傲。带着不舍,带着期望,带着必胜的信念,我们登上了去武汉的航班。

2月12日晴

来到武汉,城市里安安静静,除了驰援队伍,几乎看不到一个人和车,每个人都在为战胜这场疫情而努力着。第一次来武汉,没想到是这种方式,等疫情过后,一定要再来武汉,看看漫天飞舞的樱花,登有“天下绝景”之称的黄鹤楼,品尝那香浓味美的热干面。

(防护培训)

感觉很累,但是仍然失眠,今天的培训主要是感控和防护两个方面,上午理论课,下午练习穿脱防护服,要求每个人必须过关。得知明天我们可能就要进病区了,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晚上培训完大家相继排队剪头发,我也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第一次把头发剪得那么短,和自己的长发说再见了。

2月13日晴

接到通知,我被医院危重症病区,听到危重症,倍感压力,医院此次一共来了20个人,其中4个分到了这个病区。脱离了大部队,心里还是有点紧张。

收拾完行李,下午一点出发前往入住的宾馆,医院大概只有五六分钟的车程,在宾馆看了看自己的房间,标间,各种配备比较齐全,感觉非常的温暖。

医院后,来给我们交接工作的是重医的刘景仑老师。刘老师给我们交代了注意事项和科室病人的相关情况。我们危重症组是由5个医生和22个护士组成的,我们接的就是重医援助湖北的第一梯队队员的工作。

2月14日小雨

第一个班是凌晨3点到8点。凌晨两点多医院,仔仔细细穿好防护服后,工作正式开始。病区护士长很热情,带着我们熟悉环境和流程,危重症病房目前一共7个病人,其中六个是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另一个是使用无创呼吸机。想到我年在广州呼研所进修的时候学习过CRRT及ECMO,对它们也有一定的了解。

穿在身上的防护服时间久了,真的有一种令人窒息的感觉,护目镜上全是水珠,严重影响视线,和其他人沟通全靠手势和意会,但是这些防护装备就像是战场上士兵的铠甲,护着我们的安全。

2月15日大雪

虽然感觉很疲倦,但是我已经连续几天都处于失眠状态,老是担心没调闹钟或者闹钟不响。今天是上早班,为了避免上班的时候上厕所,早餐就喝了一口水,吃了两块儿巧克力。

今天真的是异常的冷,冲锋衣里面套了一件羽绒服都觉得寒气逼人。医院和往常一样,洗手衣、隔离衣、防护服……今天因为有海月和加菊姐帮忙把关穿防护服,心里非常踏实。

刚好下班的时候看到窗外下雪了,我从来没有见过下雪,医院楼下开始各种摆拍,旁边有几个本地的同事觉得我好奇怪,那只是因为他们真的不懂没看到过下雪的人的心情。

我们坐上了回宾馆的大巴车,在车里看着车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雨刮刷不停的摇摆,即使是这个初春的季节也感觉到了刺骨的寒冷,整个城市安静得只听到下雪的声音。

看到小伙伴发的朋友圈感叹,“今年正经的一场雪比以往来得更晚、更晚、更晚一些……”莫名的眼泪流了出来,想起了正在和疫情斗争的同胞,想起了病房里危重的病人,想起了武汉的姨妈、姨父。我想说的是,武汉的“冬天”,我们陪你们一起走过!

2月16日晴

昨天下了一场雪,今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这已经是第三个班了,从刚来的陌生慢慢变得熟悉起来,一切工作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各班的岗位职责明确,大家都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着。

到病区后,我就梳理了一下今天的工作,其中我负责的11床,病情较重,是一位伴有糖尿病和高血压基础疾病的新冠肺炎患者,患者身上插满了各种维持生命体征的管子,看着心里很是难过,他的护理工作量至少需要三个人共同协助才能完成,真的希望所有感染肺炎的患者能够好起来,恢复正常的生活。

下班后看到女儿发的信息,满满的意外和惊喜,平时腼腆的女儿居然给我发信息说想妈妈了,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安慰女儿说楼下的餐馆什么时候营业,出门什么时候不用带口罩,妈妈就什么时候回来……

2月17日晴

天气越来越好,想到“待春暖花开,定会凯旋归来”,顿时浑身充满了力量,干劲很足。每天只要是上班都不敢吃太多东西,对工作的流程也越来越熟悉,大家穿防护服的节奏越来越快,经过这几天的实战,差不多都已适应了这里的一切。

重医的文文老师让我们从进病房开始就要养成带垃圾的习惯,要求我们从清洁区开始要把所有的垃圾带到污染区,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有一个干净的环境,我觉得这个办法很不错,自从这样实施后我们脱的防护服再也没出现过堆积如山。

今天在工作中操作了CRRT的上机流程,还有膜前膜后以及肱动脉血气分析和ACT的操作方法。大家都是忙碌的背影,分工合作,突然灯一黑,停电了,吓得我真的是小心脏都要跳出来了,立马冲进去看呼吸机、ECMO、CRRT的运行情况,还好全部都有续电,大家找出所有的球囊,随时准备着帮病人用球囊通气……庆幸的是停电时间不长,大概五分钟左右就恢复了,我们的领队老师都表扬我们的专业性和应急能力,为我们点赞。

“战疫”夫妻档

记在防疫一线坚守的唐川夫妇

他负责登记检查进出收费站的车辆,她负责测量驾乘人员体温。他们是夫妻,更是冲锋在防疫一线的战友。他们就是重庆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总队高速公路第四支队三大队执法人员唐川与涪陵区敦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王钧玲。

坚守防疫一线的唐川夫妇何奇蓬摄

一声令下两人连夜返岗

1月24日中午,才下夜班的唐川带着妻子王钧玲从涪陵回酉阳老家过年,当日16时许夫妻两人抵达酉阳。当日19时许,唐川接到单位电话通知,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要求他次日返岗加班。当日22时许,王钧玲也接到单位通知取消休假。虽然事先夫妻俩做好了随时值班的准备,但没想到竟来得如此快。疫情就是命令,夫妻俩连夜赶回涪陵。

以小家护大家是最坚毅的誓言。夫妻俩回来时,也曾犹豫是否把3岁半的女儿接回涪陵,但夫妻俩回到涪陵肯定是要进入防疫一线,无暇照顾孩子。王钧玲的弟弟也是荔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也在涪陵火车站监测体温,外婆家也存在感染风险。唐川父亲是村主任,每天都在下村宣传防疫、排查感染人群,也存在传染风险。夫妻俩权衡利弊,只有让孩子的外婆来唐川家带小孩,两人全身心地投入到防疫工作一线。每当孩子吵闹着要爸爸、妈妈陪她玩时,外婆就对孩子说:“看电视,电视里有爸爸、妈妈。”只有在空闲时,夫妻俩才通过视频与孩子聊上几句。

不期而遇夫妻齐心防疫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如今,高速执法人员多了一项工作,就是监测车辆的来向,联合地方相关部门做好防疫第一线工作。

32岁的唐川,作为一名党员,这个春节假期就守候在G69银百高速涪陵南收费站上。该收费站,是涪陵和重庆主城之间的车流量最大的一个收费站,是涪陵相当重要的交通要道,每天有大量车辆经过收费站,进入检查区域。唐川需要了解,驾乘人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指挥车辆排队检查。

唐川的妻子、31岁的王均玲是一名药剂师,她主动申请到路面防疫一线,开展体温监测工作,没想到被安排去的地方竟是唐川值守的检查点。

夫妻并肩作战是最温暖的担当,两人难得在一起上班,却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唐川负责询问和记录,王均玲负责测量体温。收费站车来车往,任务繁重,夫妻俩难得说上一句话。“这样也好,少说话,减少飞沫传播。”唐川诙谐地安慰妻子。

“我们干到这份工作,就要履行好使命与责任,把这里守好,让群众安心。”唐川表示,“我们一定不会辜负群众的信任,坚守岗位,全力保护群众的健康安全,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唐川夫妻携手走在“战疫”前线,他们以身作则践行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用小家的奉献换来大家的安康,他们是防疫前线一道最美、最动人的风景线。

抗疫先锋

祖孙三代齐上阵传承“初心”抗疫情

爷爷王正学

践行初心的老党员

王正学为出入人员登记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退役军人,在这个关键时期,在党最需要我的时候,我一定要站出来,绝不退缩!”今年71岁的王正学是白涛街道退休支部支委,有着50年党龄。疫情发生后,听说白涛社区正在招募志愿者,他第一个报了名。

“你要出去吗?去干啥?”“去市场买菜。”“把出入证拿出来看看,买完菜马上回家哟,不要在外面逗留。”在白涛社区钟灵街劝导站,每天都能见到王正学的身影。早上7点多他就守在岗位,体温检测、登记人员信息、查看出入证明,每一项工作都做得非常细致,直到晚上8点才回家,午饭、晚饭都是家人送来。

劝导站在三岔路口,几面通风,值守在那里十分寒冷。因为年纪大,很多人劝王正学回家休息,但半个多月来他坚守岗位,从不抱怨和退缩。偶尔空闲,王正学就到处巡逻,看到有老人不戴口罩在外闲逛,他就会上前劝导。“我也是老人,我晓得怎么更好地去劝导他们。”王正学说。

儿子王健涛

抗疫路上的消毒人

王健涛给街道消毒

王健涛,王正学之子。他是一名个体工商户,年9月成为民协党总支白涛中心支部预备党员。

“在社区需要志愿者的时候,父亲就鼓励我和他一起报名。我作为一名预备党员,面对疫情,我必须上!”在成为社区志愿者后,王健涛每天跟随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做人员登记,仔细排查市外返涪人员信息。他还主动承担起了白涛社区兴隆街公共区域的消毒工作。一条条小巷,一栋栋居民楼……每天他都要背着重约15公斤的喷雾器去消毒,一箱消毒水喷完再去装满,如此反复直到公共区域全部喷洒完。天气再冷,半天时间下来王健涛的后背也已湿透,但他无怨无悔,依然背着沉重的喷雾器,甘当抗疫路上的消毒人。

孙女王璟鸿

战疫路上的小战士

王璟鸿为居民讲解防控知识

在爷爷的影响下,王璟鸿从小就有一个党员梦,希望长大了能像爷爷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她上大学的第一件事就是递交入党申请书,终在年10月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

疫情发生后,看到爷爷和父亲都在抗疫路上奋战,正上大二的她主动要求加入志愿者队伍,承担执勤站岗、宣传防控知识等工作。同时,她还利用之前当过防疫消毒志愿者的经历,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到各居民楼和公共区域开展消毒工作,在社区各个角落,总能看到她娇小而坚定的身影。

“爷爷和父亲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就连奶奶每天都会抽时间来‘查岗’。我为能生在这个家庭而感到无比自豪!”王璟鸿说。

重要关头,考验党性;关键时刻,检验担当。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王正学一家祖孙三代齐上阵,携手抗疫,把疫情防控责任牢牢扛在肩上,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家庭对“初心”的传承。

全力以赴,共同抗疫!

涪陵加油!

武汉加油!

中国加油!

来源:上游新闻、巴渝传媒网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ilingduna.com/ddts/85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