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门研究语言与社会共变关系的学科,社会语言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兴旺。在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内有了成熟的研究队伍,如Labov,Milroy,Hudson,Wardargh,Fasold,Coulmas等;出版了一系列著作;经过不断实践形成了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其中既有社会科学广为使用的方法,也有专门用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很多研究成果在之后的调查中得到了验证。社会语言学在发展进程中,不断扩展其研究领域,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范围(杨永林,)。
自20世纪80年代西方社会语言学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的社会语言学也不断吸纳各方成果,已经进入“稳定深入发展阶段”(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经历了摸索与蜕变。早期的中国社会语言学一度以“文化”的模式发展,无论是研究目标还是研究对象都相对宏观。自年中国社会语言学学会成立以后,学科定位逐渐清晰,进入了方向性和目的性比较明确的发展阶段(徐大明,a:4)。至年间,中国的社会语言学理论和实践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理论上,引介、消化国外社会语言学的观点,结合我国社会语言生活的实际,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最为显著的例子是言语社区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徐大明,a:4)。中国的社会语言学者结合中国的语言生活实际,推动了该理论的完善和深入。实践上,中国社会语言学者借助以往进行方言调查研究积累的经验,结合中国城市化进程,将研究对象集中在城市语言上。
年之后,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研究机构实体化
我国教育部相继成立三个研究中心(暨南大学的海外华语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的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标志着中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三个研究中心都是实体化研究中心,都拥有自己的一整套管理和研究队伍。研究中心的在编成员不仅开展自己的研究项目,还承担教育部相关研究项目立项审核的任务。
二、研究方向宏观化
目前,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仍然处于转型期。年之前的中国社会语言学大都集中于一些微观语言现象的研究,学科正在沿青年化、实用化的趋势不断发展(徐大明,:1),同时更加重视语言变异和变化的研究,尤其是在言语社区理论以及城市语言调查两个方面做出了贡献(徐大明,:6-8)。三个研究中心相继成立以后,社会语言学研究在进行深入微观研究的同时,更加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庡幓鍝鍖婚櫌姣旇緝濂?灏忓鐧界櫆椋庢庝箞娌荤枟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