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FIC导读:
互联网是一个极度年轻化,特别需要坚持和冒险的行业。我们这代上海人要是抓不住,前途堪忧。“有忧患才能知奋起,有忧患方能见担当。”对上海而言,置于全新的发展时空和竞争态势,如果一味沉醉往昔辉煌,眼下许多关可能就过不去,更不用说引领未来;拿不出“创业初期”的状态和决心,非但难谈全国范围内的“排头兵、先行者”和全球范围内的“卓越城市”,自身的前行怕也会关隘重重。
”网上批评有套路,但并不妨碍上海深思,需要从中找到启示价值,比如说“缺点什么”。
当一个城市发展到一定高度后,“缺点什么”的问题,总比“有点什么”更让人好奇。
最近一段时间,网上热传的不少文章,就直指上海“缺点什么”。昨天(24日)那篇《上海是怎么错失这些年的互联网机遇的?》,很快冲上“10万+”,成为这些言论序列里的最新材料。
它在网上网下的走红,可能早在写作者的意料之中——除了深谙传播套路的标题和写法,其寻找的切口和拿出的例证,也都经过了精心选择,直戳舆论的“痒处”和“痛处”。
当然,“针针见血”是不是“句句在理”,是可以进一步辨析的。但无论如何,这些言论的确影响到了许多人。
这两天的上海两会会场,也有代表委员提及这些文章,或附议其中观点,或质疑其中问题。更多人认同的大概是这样一种态度:网上批评未必都对,但并不妨碍上海深思——无论如何,“缺点什么”不只是让人感兴趣的问题,也的确是重要的问题。
“有忧患才能知奋起,有忧患方能见担当。”市委书记李强前天在浦东代表团讲的话,昨天就被其他团代表借用到了自己的发言里。对上海而言,置于全新的发展时空和竞争态势,如果一味沉醉往昔辉煌,眼下许多关可能就过不去,更不用说引领未来;拿不出“创业初期”的状态和决心,非但难谈全国范围内的“排头兵、先行者”和全球范围内的“卓越城市”,自身的前行怕也会关隘重重。
从这个意义上说,听到类似的批评声——哪怕是更尖锐、更夸张甚至有些荒腔走板的批评声,这座城市都需要有一种“闻过则喜”的雅量。
当然,另一方面,也不必随随便便被“带节奏”,稍有异响就不知所措、不知方向。“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老道理,对城市发展来说却很实用。无论什么时候要有好的发展,总要找到适宜自己的节奏——也就是定力。
抛弃应当抛弃的、改变可以改变的、坚持必须坚持的,既有冲力、又有定力,发展才算称得上“睿智”。
《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写道,上海是一座“拥有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精神的伟大城市”。“卓越”已是明确的发展取向,“睿智发展”也是目标,这无疑在考验着冲力和定力。
网上的热议,有一些观点是不难反驳的。比如说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讲究野蛮生长,“先污染,再治理,先擦边,再洗白,太规矩是做不成事的”,这话作为事实描述即便没错,作为价值倡导也绝不足取,在上海这样历来崇尚法治和规则、并以之为重要竞争力的城市,更不宜随便“推广;所谓“体面和高雅已经全面溃败”,或是“‘节操’和‘底线’”让上海“错失了无数的发财良机”,存在于这些判断间的拜金主义和市场原教旨主义,亦不是一座“卓越”城市应有的追求。这些都是基础性问题,不应有太多疑义。
但也有一些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观点,需要从中找到启示价值,比如说“缺点什么”。
“上海为什么没有BAT”,这个最近重新被热炒起来的问题,其实很多年前就让人纠结过。后来,人们纠结来纠结去,慢慢也有些释然——一座城市不可能什么都有、什么都要,没有“BAT”并不是什么不可承受之痛,也不必变成一个时不时就要揭开的伤疤。一些被认为因“野蛮生长”而“发了大财”的企业,可能也未必全适合上海的土壤,上海出不了或者留不住,也未必是什么罪过。
但上海有“不一定要”的,也有“非要不可”的,比如需要成长性强、能够引领未来方向的创新企业,需要体现尖端水平、能在世界平台起舞的科研机构,需要具备创新气质、能够踏踏实实做事的优质人才。能不能培育他们、留下他们、壮大他们,是这座城市更要花精力考虑的事情。而现在,这些方面恰恰是存在短板、有所欠缺的。如果这些短板不补,未来的上海,真的会“错失”很多东西。
这可能就是如潮议论背后的真问题。有鉴于此,对政府来说,有前瞻性、有进取心、有包容度、有“该放则放、该管能管”的智慧,是任何时候都不会错的。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延伸
阅读一
上海是怎么错失这些年的互联网机遇的?今天你去问一个刚毕业的人,如果要从事互联网行业你会选择去哪个城市打拼?他一定会首选北京深圳,原因他也许自己也说不上来,可能只是因为他的同学们——其他打工者也会这么选。
今天你去问一个互联网创业者,你会首选在哪个城市创业?他也不会首选上海,因为风投家们都扎堆在北京组饭局,那里才是中国互联网的第一试验场。
而BAT这种级别的公司,和上海从来没关系。几年前上海的大领导就让下面反思,为什么阿里没有来上海。现在几年过去了,啥也没反思出来,倒是我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都去杭州工作了——上海人为了工作去别的城市当硬盘,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现在连香港的banker们都跑了不少人去了杭州,上海人再不敢说什么“西湖是上海人的后花园”这种陈年大话了。
据说当年支付宝找建行合作,上海几个支行都不太愿意接手,现在这些支行来自支付宝的存款能占所有存款的一半,跪舔还来不及——这很好诠释了什么叫当年爱理不理,如今高攀不起。浙江海宁原来是的口号是:接沪融杭,前年改成融杭接沪,一字之差,一叶知秋。影响力是时间和质量的累积,等人家都成型了,你再要争取,当然不容易了。
曾经上海是妥妥的互联网第一梯队:先有全中国最高调,最烧钱的亿唐,然后是电商先驱的易趣。论内容输出平台,谁能比榕树下要早?论游戏吸金利器,80后男生谁没买过九城和盛大的点卡?现在十几年过去了,除了查餐馆(大众点评)和叫外卖(饿了吗)以外,你还在用几个上海本土互联网公司的服务?连携程我都很少用了,直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