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到腊八节了,在民间有种说法,过了腊八就是年,将要迎来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关于腊八节的起源,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个节日和先秦时期的“蜡祭”有关。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腊八节和佛教有关,是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的节日。无论持有哪种观点,都可以证明腊八节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个传统节日。
根据《礼记》中的记载,“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天子主持的蜡祭,是为了祭祀八位神仙。这个习俗是从伊耆氏开始的。蜡这个字,有“索”的意思。每年农历12月,停止农事,就把和农事有关的神仙都祭祀一遍,期待来年丰收。由于民间百姓文化有限,无法理解古籍的真实意思,曲解为每年农历12月8日举行祭祀活动。
《礼记》中提到的节日创始人伊耆氏到底是谁,历来都有争议。有人说,他是古代天子。也有人说,他是神农氏。不过,对于喜欢享受节日气氛的百姓来讲,这都不重要。辛苦劳作一年,除了要“酬神”,也要满足一下自己的口腹之欲。
宋代有个叫吴自牧的文人,写过一本《梦粱录》。这本书中提到了民间过腊八节的习俗,喝腊八粥。他说,农历12月8日,被称为腊八。在这一天,各大寺院设“五味粥”,纪念佛成道。五味粥,就是人们常说的腊八粥。
从祭祀主管农事的神仙到纪念佛祖,腊八节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其中没变的是,享受幸福的生活、喜庆的氛围。从中可以看出来,这个节日从官方举行慢慢发展为民间百姓主动参与。这种变化,无形中起到了推广节日的作用。
到了元代,喝腊八粥的习俗走入宫廷,走上朝堂。根据《燕都游览志》记载,“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赏赐美味佳肴可以拉进皇帝和臣子的关系,小小一碗粥,在朝堂上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明清两代保留了这个习俗,从此喝腊八粥就成了腊八节的重要形式。甚至,让人觉得这就是一个喝粥的节日。于是乎,民间有了一种说法,不喝腊八粥会冻掉耳朵。
有意思的是,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区,熬粥所用的原料都不相同。比如宋代的腊八粥,会加入小蘑菇,柿子、胡桃。到了近现代,西北的一些地方,会在熬腊八粥的时候加入蔬菜。对于很多人来讲,最地道的腊八粥应该是老北京的腊八粥。老北京最好的腊八粥当数雍和宫熬制的。根据《顺天府志》记载,雍和宫熬腊八粥的时候,有朝中大臣监督,负责把控品质。粥熬好后,先送入宫中供皇室成员品尝。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饿了,那就赶紧准备原料,学习如何熬腊八粥。到了腊八节那天,给身边的家人送上一碗香喷喷的热粥吧。
拓展阅读
预祝弟子考试顺利,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浪漫而又美好,喜悦而又激动,李白《清平乐·画堂晨起》
了解诚斋体诗风,品读杨万里《绝句》
绵里藏针,流露讥讽之意,岑参《寄左省杜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