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
阅读需要16分钟
上章见昨日推送
胡阿祥:闻“名”识中国(上)
2
我们中国还要很多其他名号
古往今来,我们中国的名号还有许多许多,上下五千年,纵横一万年的中国。除掉我们用了三千一百年的“中国”两个字以外,我们还有很多的称呼。我们国家民族文化太丰富了,从不同的角度取不同的称呼,比方说“华夏”、“中华”,华夏和中国各取一个字称为中华。
有了中华才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说法,有了中华才有了中华民国的说法,才有了中华民族的说法。汉字真有意思,汉字比拼音文字好玩,汉字是比较落后的文字,但是汉字有音符,平声字很多啊!为什么汉人很聪明,人家说和汉字有关系,汉字是左右脑开发的。
华夏,我们有华夏银行也有华夏基金,那华夏是什么意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叫什么?夏朝,华夏和这个有关系,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的王朝叫做夏朝,那为什么开国者要把王朝叫做夏呢?为什么不叫秋啊?很多问题要去想啊,越想越聪明,越想头发越少,我可能想问题想太多了。
为什么叫夏呢?夏能画出来吗?这是甲骨文之中的夏,这是虫,什么虫?有人说是天牛,有人说蟋蟀,郭沫若先生说是长着两只角的乌龟。什么东西在夏天有的?蝉!这是蝉的侧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的国号是蝉。
甲骨文夏
为什么以蝉作为国号?同学们去博物馆会看到用玉片做的蝉叫玉含,是人去世的时候,把它放在嘴里。为什么这样做?古人认为蛹变成蝉,蝉变成蛹,蛹变成蝉,是循环的。所以古代有个词叫做蝉蜕,蝉是不死的,放嘴里表达的意思就是希望他再活过来。
蝉还有一个特点叫声特别,古人认为蝉是引路的,现在同学们手上挂个挂件,乱挂的,同学们现在最应该挂蝉,胸口挂个蝉,代表你一鸣惊人。如果大家缺钱,皮带上面戴个木刻的蝉,代表腰缠万贯。在座的男生追求女生,送那种戒指,俗气。我要是追我就送一对蝉,这就叫做缠缠绵绵。
接下来我解释“华”,大约公元三百年,才出现了“花”这个字,在这个字之前所有的花都称为华。等这个“花”出现了以后,花和华才出现了分工,草本植物开花叫做花,木本植物开花叫做华。所以“华夏”就是像花一样美丽的夏,衍生到文化上,就是文化灿烂的夏。
第一个王朝是夏朝,夏朝统治的人民叫做夏人,后来商朝把夏朝灭掉了,周朝又把商朝灭掉,后来周朝打的旗号就是反商复夏。所以周朝统治的地方,国家称为周,土地称为夏。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分封的地方很多,所以一个一个的小夏加在一起叫诸夏。
像齐国、鲁国和周天子的关系很亲密,像宋国、韩国、魏国,因为地理位置比较居中。或者为了强调自己和周天子的关系更近,或者为了强调位置居中,有一些诸夏国家就抱团了,说我们叫华夏,我们是最有文化的夏。诸夏就强调数量,华夏就强调文化。我们汉族的雅称叫华夏,汉朝以后才有这个称呼,汉朝以前我们叫华夏。华夏这个词多好,文化灿烂,生命长青的一个优秀的民族。
由华夏和中国各取一个字组成的中华,我们现在神圣国号里就是中华。我们,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中华是什么意思?中华最初是用在天上的,中国古人有天人相应的说法。农业社会是特别尊重天的,农业社会是靠天吃饭的一种经济。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把我们的天空划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三垣分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二十八宿分成四组,每组七个星,分别称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我们依据天相来看待人间变化,依据星的运行轨迹、星的颜色、星的亮度来判断人家、社会的吉凶祸福。太微垣对应的是人间的朝廷,紫微垣对应的是皇帝的家事,天市垣对应的是人间社会的兴衰。而二十八星宿对应的是各个地区。在这种系统中,中华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太微垣里。注意,太微垣,垣是什么?垣是墙,有墙就有门,人间有皇帝,天上也有皇帝。
太微垣里有五帝座,这是天上的皇帝,还有太子、从官、虎贲、郎位、郎将、内五诸侯、谒者、三公内座,将相全都有。在天上面,东垣和西垣中间的这个门称为中华门。在北面,单将和次将之间叫做太阳门。既然两边叫太阳门和太阴门,那么中间就叫做中国门,又觉得别扭,于是就从中国和华夏中间各取一个字叫中华门。
三垣二十八宿
既然天人相应,天上占有中华门,那么地上也应该有的,天上的太微垣投射到大地上就是太微垣的地形,这就是皇宫的布局。看皇宫的图,基本上跟天上一样,郎位、郎将、内五诸侯、谒者、太子、幸臣、五帝座、内五诸侯、三公,看中华东门,中华西门。
古人的方位是从北向南看的,和我们的东西正好相反。后来因为这个门太重要了,是天帝所住的地方的门,所以把这个门挪到了南面。现在古都无论北京还是南京,最重要的都城的南门都叫中华门。北京的中华门在现在的毛主席纪念堂那个位置,五十年代拆掉了,后来建了毛主席纪念堂;南京的中华门现在还在。既然中华门到了南面,两边的门就改了,中华东门就称为东华门,中华西门就称为西华门。
既然是皇帝所住的宫殿的门,皇帝就是国家,因此国家也称为中华。而这个国家统治的人民也称为中华,所以无论是朱元璋的“驱除俘虏,恢复中华”,还是孙中山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个中华最初指的都是汉族。
我们看古书,看见中华你不要用现在的观点,认为是中华民族。其实那是指汉族。指今天的中华民族是要到清朝,梁启超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而第一次实践这个概念的让我们很感动,首先说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不是汉族而是蒙古族。年,西蒙古王宫会议,决议说我蒙乃中华民族之一人。所以中华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些词真的是凝聚了中国的民族发展过程。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从夏商周一直到元明清,国号都是一个王朝,一个统治家族的符号。直到年,我们推翻了帝制,国家不再是一个家族的而是人民的,中华民国就是这个意思。中华民国和大元大清都不一样,他强调的是民,虽然中华民国的时代体制改变,这个“民”是不是民说不清楚,但是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名副其实的民的国家了。
3
中国古代的地理观
中国这个称呼从一个地理概念慢慢发展,华夏是讲我们的文化,中华是讲我们的民族。
西方《圣经》里面有所谓的创世纪,那是诺亚方舟的故事,中国也有创世纪,是大禹治水。大禹治平水土以后人民得以安生,所以把大禹走过的山山水水称作禹脊,这是联系着中国的英雄传奇。大禹治平水土之后把天下划分为九个大的行政区域,让人民安居。这九个大的行政区域在故事传说中分别是扬州、荆州、豫州、青州、兖州、雍州、幽州、冀州、并州。
尽管对于这些州的记载是在战国时代,公元前五世纪,但它反映的是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历史的影子。中国在大禹治水之后才真正进入了定居的生活,所以又把中国称为九州。是跟中国人的天地观相关的称呼。天地观,中国古人认为,中国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中国。
中国人的天地观就是,天所覆盖的大地就是世界,所以我们有天下的说法。我们的民族东边是海,南边是海,按照古人的对推法那四边都应该是海,所以我们也叫四海。四海之内皆兄弟原来是不包括外国的,因为我们认为没有外国,外国是蛮夷戎狄的地方,都是黑暗的地方。
天如斗笠,地似覆盘。天像斗笠一样,地像倒过来的盘子,天地之间为中国,所以这叫天象。这是最早的天象观,这叫盖天说。又想天上的东西为什么会掉下来呢,一定有个柱子把它撑起来,这还是盖天说,八根柱子把天撑起来。我们知道了中国人的这种观点,很多文学作品、神话传说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有一首非常有名的北方民歌叫《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就是盖天说的形象说明。
后来有了天柱的说法,我们在神话传说中有很多解释炎帝的后裔共工和黄帝的后裔颛顼争夺天下,共工被打败了,发怒了。然后用他的头怒撞一座山叫不周之山,不周之山原来是八根天柱之间的一根,西北的那根天柱。天柱撞断了之后,西边的天就翘起来了,地也翘起来了,东边就沉下去了,于是西北高东南低,于是江河都由西北向东南流。
颛顼
如果像古人说的这样,那太阳是怎么早上升起来,晚上落下去的呢?太阳落到哪里去了?太阳藏到地底去了?说不通。于是后来的人说,我们的地就像一个鸡蛋黄一样,边上是蛋清,就是水,这又是一种说法。再换到后来又变成空气,等到西方的观念传到中国之后发现地球是转的,那人朝底下的时候为什么不掉下去,因为不知道万有引力。明朝的学者专门写书批驳西方的说法,叫《圣朝破邪录》。
当然,在中国各种学说中还有最先进的,但被后来的儒家批判得最厉害,这种学说是“赤县神州”。四海实际包括四圈,一圈大陆,一圈浅海,外面又是一圈大陆,再外面又是一圈大海。真正有意义的是中间的这两层。有人把这个世界天象重新做了规划称为“大九州说”。
不是刚才说的大禹治水划分的九州,而是世界的大九州。大禹的九州合在一起,也就是中国,合在一起只占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而大禹九州中间的每一州只占世界陆地的七百二十九分之一。这个跟中国古人认为“中国就是天下,天下就是中国”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这是中国古代最先进的一种学说。
谁能够提出这么宏大无垠的学说?他为什么有这么广阔的世界眼光?他叫邹衍,是公元前三百二十四年到公元前二百五十年的齐国,也就是今天山东海边的一位学者。他为什么能提出这么宏大的学说呢?都说中国是农业社会,中国人的思维是农业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是从土地上出来的。不错,但中国还有海洋的思维。齐国是滨海之国,而且齐国滨海经常能看到海市蜃楼这一奇特现象,海外有国、有人、有文明,能够眼见为实。
我们今天知道这是光线的折射现象,但古人不知道,所以在齐国有“海上三神山”的说法,蓬莱、方丈、瀛洲。秦始皇还派人去找仙药,所以对日本有一种说法是,日本是徐福所带的五百童男童女的后代。邹衍的这个世界太大了,看这个世界是不是和今天差不多,陆地占百分之二十九,海洋占百分之七十一,七块大陆。
邹衍
他是距今天两千四百年的人,他知道我们今天所认识的世界地理,所以了不得啊!但是古人不理解这一点,古人说邹衍瞎说,怎么可能这样呢!这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一种学说,最伟大的一种世界观,反应了滨海地域人民的博大视野。邹衍把中国这块地方命名为赤县神州,作为中间整个大九州的东南方位。
再仔细解释赤县神州,赤县是南方的国土的意思,神州就是神奇的陆地。阴阳五行中说南方为火,火的颜色是赤,县代表国土。因为滨海地带尤其是山东一带经常看到海市蜃楼,人们知道海外有文明。而且齐国人特别会吹牛,古代就专门有一种说法叫“齐东野语”。举个例子,《庄子》里面的《逍遥游》,《逍遥游》引齐人的一种说法,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所以晚清的学者说,自从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邹衍的这种说法以后,当时被称为怪舆,没人相信他。等到《佛释书》入中国以后有四大部洲之说,更为学子大夫所驳倒,“然则泰西诸邦交驻中国,海上往来,给予标准,于是使用五大洲之名,乃邹衍在战国时期有大九州之说。博览同时更出大雄之智,呜呼,先秦诸子如邹齐者其圣矣乎?”这真是圣人啊,他怎么就知道呢?
所以中国古代的地理观及其先进的地方,我们从这些名词中间一眼就能看得出来。从中国到华夏,到中华,到禹脊,到九州,到四海,到天下,再到赤县神州。有的来源于历史传说,有的来源于天地观念,有的来源于地理事宜,有的来源于文化。所以文明是中国,文明可以从名称中看出各种各样的中国。
4
外国人怎么称呼中国
第二个系列,中国的域外称谓,和外国人怎么交往?韩国这个周边国家自古以来国家政权变化的很多,我们一概统一称呼为朝鲜。跟日本关系不好的时候叫倭,现在马马虎虎叫日本。英国自古以来王室变化也多叫它英国,葡萄牙搞不清楚怎么回事,李鸿章惊奇地问他的儿子怎么葡萄还有牙呢?
中国在外语中怎么称呼的?名称反映了交流,古人交流不方便。我们现在用得最多的也是西方语言当中一个系列,China。以China为例,来源于古印度的梵文,cina来源于秦,cin是秦的读音,a是代表吐地的后缀。
最早跟中国交往的文明古国就是印度,与印度打交道最早的是西边的秦国。关键的问题是秦为什么叫qin,秦底下是两个禾苗的禾,中间是禾苗长的穗,这个穗跟一般的小麦水稻的穗不一样,这个穗是直挺挺的,而且是两个手在收割。经过考证这是一种草,民间叫猫尾草,它是马的最好的饲料,而这种草在甘肃的天水生长得最好。
甘肃天水这个地方是秦人的祖先非子的聚集地,非子在这个地方放牧。非子属于周朝,周朝属于农业民族,农业民族不太善于养马,知道非子作为游牧部落的首领特别会养马,于是周天子就把非子喊来为周王室养马。非子的马养得非常好,于是周天子一高兴就赏了他一块土地,于是建立了一个国家。非子为纪念他立国的根本是这种牧草,所以把他的国家称为秦。
我们的China来源于草,Chinese译的话就是秦人。起码其中的主体民族华夏或者汉族来说是以牧谷稻粟稷麦豆为主食的。换而言之,Chinese本来就是吃草的民族,这和秦本为牧草是协调一致、名实相副的。转译回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支那,一种是震旦。
支那本来没有贬义,支那最早是汉译佛经的翻译。民国以来中国人开始反感支那,问题在于日本人在读支那时候的口气不对。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日本非常尊重中国,甲午战争把中国打败后不称中国也不称唐,开始称我们为支那,不愿意称为中国。称你为中国那我不就成偏国了么,所以日本人说中国是一个自高自大的名词,唐也过时了,支那是中国英语的英译是最客观的。
我们老是让日本人不要称我们为支那,但是日本人就是称支那,闹到最后连汪伪政府都给日本政府说你要是再称我们为支那的话,我们不接受你的公文,要称我们为大中华民国。但尽管这样,日本民间仍然这样称。因为这个词带有一种歧视的口气,所以中国人不喜欢。日本人老是要称我们,叫他不称他就是称。那行,我们也给你改个名字,日本名叫Japan,我们把它叫做“假扮”。在太平洋战争以前,在日本的汉字写法中,美国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美国,一种是米国。太平洋战争之后统统称为米国,因为米是可以吃掉的。
支那这个名称我们很不喜欢,暗含贬义。但“震旦”这两个字多好,而且唐朝的慧顶法师就解释: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在八卦中间,东方为正,日出地平线为旦,所以叫震旦。我们是中国,怎么成了东方的国家呢?震旦是站在印度佛教的立场上看中国的。
我们最熟悉的《西游记》里面,唐僧的口头禅,贫僧来自东土大唐,东土是个贬称。印度认为他那个地方才是中国,印度有中天竺,也叫中国,所以震旦带有贬义。本来没有贬义的支那因为日本人的口气不对我们反对他,不喜欢这个称呼,而且字面意义也不好,支那,蒋中正就说支那就是肢解那人。震旦看上去很好,但其实站在印度的立场上,把中国天下之中的方位弄没了。
China这个词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很多问题。认为China是中国,小写的china是瓷器。于是坊间广泛流行的说法是,称呼中国的China也是称呼瓷器的china,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把因果关系颠倒了。仿佛Peking既可以称北京也可以称烤鸭,我们能说北京来源于烤鸭么,只能说烤鸭来源于北京。外国人喜欢吃北京烤鸭,于是说起来在某种语境中Peking就成了烤鸭了。先有了作为国家称谓的China,后来因为这个国家做的这个东西确实很精美,所以用国家的名称来称这件东西。
印度称中国为China是公元前五世纪文献中看到的,而中国成熟的瓷器公元三世纪才出现,差了八百年。china确实属于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文化。有一种说法,如果从物质文明的角度来说,什么是中国的物质文明,有人形象地把它形容为,中国的物质文明就是一块篱笆一片树叶和一只虫子。一块篱笆,高黏土烧成的瓷;一片树叶,两种说法:一个是茶叶一个是桑叶;一只虫子就是蚕。中国尽管不是来源于瓷器,但是被外国人用来代称中国,说明瓷器确实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文化。
一只虫子和一片树叶又有了中国的另外一个系列的域外称呼,赛里斯,神秘的丝魔。古希腊古罗马从公元前四世纪一直到公元五世纪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称中国为“赛里斯”,世界各种语言讲到“丝”这个字都跟汉语“丝”这个字的发音相似。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分别对应着四种纺织纤维材料,古印度对应的是棉花;古巴比伦对应的是羊毛;古埃及对应的是亚麻。无论棉花、亚麻还是羊毛都不是很神秘,只有蚕很神秘。丝绸之路中最喜欢丝绸的是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从东方到中亚地区这一路,经过层层提价,步步加费,越传越神,为了价格卖得更高。中国丝绸不是直接到罗马的,是经过中间商的转运,而中间的人是最会做生意的。
从西安到罗马,如果是测直线距离的话,是一万八千公里。在马行驼运的时代十分艰难。长安市场上一匹比较粗的纤,在汉朝的时候大概只要五百个铜钱,到了罗马二十五两黄金,是长安市场的一百倍。
古罗马史记里记载埃及艳后不仅人漂亮,那一身衣服也漂亮,穿了跟没穿一样,这就是丝绸的效果。一方面古希腊罗马人真的喜欢东方的丝绸,一方面又痴迷于丝绸的秘密。在这个追寻的过程中,再加上中亚人的层层封锁,消息七传八传,真假相掺。于是长久以来,西方对赛里斯国的观点是树上的羊毛。
公元前一世纪,罗马的博物学家普林尼在他的《博物志》里说,赛里斯国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富豪贵族之夫人,裁成衣服,光辉夺目。由地球东端运至西端,供其己用。这样的记载在中世纪的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时代可以找出几百条,包括罗马维吉尔的《田园诗》说这个国家从树上采集纤细的羊毛。直到公元三世纪还有人在说,为什么树上能长出羊毛呢?因为这个国家的天气特别潮湿。德语中,丝绸这个词就是树羊毛的意思。
博物志
二世纪中叶,希腊历史学家帕萨尼亚斯在他的《希腊志》里说,赛里斯人所用织绸缎之丝,则非来自植物,另有他法制之也。到了二世纪中叶,某些学者知道了,东方赛里斯不是东方的羊毛而是另外一种。其法如下:其国有虫,希腊人称之为赛儿。虫之大,约两倍于甲虫。他种性质,皆与树下结网蜘蛛相似,蜘蛛八足,该虫亦有八足。赛里斯人冬夏两季,各建专舍以畜养之。虫吐之物,类于细丝缠绕其足。先以稷养四年,至第五年改用青芦饲养。青芦为此虫最爱,虫因食之过量,血多身裂而死,体内即为丝。
中国还叫过“桃花石”,公元五世纪到公元十四世纪将近一千年里,中亚人对中国人的称呼主要是陶德斯,翻译成桃花石。这与长春真人丘处机有关。中国有两部《西游记》,一部是吴承恩的《西游记》,一部是《长春真人西游记》。丘处机带领十八位弟子一路追踪成吉思汗让他不要杀人。然后他的弟子写了一部《长春真人西游记》。
俄国人称中国为“契丹”,十三世纪中叶,法国人卢白鲁克在他的《纪行书》里说,契丹人身躯短小,精于各种工艺,医士深知本草性质,余亲见治病,以按脉诊断,妙不可言。其人写字用毛刷,犹之吾国画工所用之刷也。每一字合数字而成全字。
俄国人称我们为契丹,既然说中国是汉族的国家,为什么不称我们为汉族,而称作为中国的一个民族契丹?世界上各个国家各种语言对中国的称呼太多了,这是一个有无限魅力的课题,可以说就是开卷与芝麻开门的课题。
日本还称呼我们为长夜国,缅甸称我们为特优塔,这是元朝在各地派的总督官达鲁花赤的英译;越南称我们为船。在中国很多的民族很多的王朝中唯独汉和唐成了中国域外的称呼,代表了这两个王朝的伟大。我们还有一个动物的象征——龙,后来被称为狮。还有中国历代统一王朝的称呼,这是中国正式的称呼,统一王朝从夏商周秦汉西晋一直到隋唐宋大元大明大清,有十几个统一王朝国号。
我们总结一下,依据上面所举的事例,可以得出的基本认识是,在中国,尤其是区别于拼音文字的汉语言文字系统中,各种名号往往不是简单的符号,这和特殊的方块汉字有关。汉字音形意纷繁复杂,变化不定,对万事万物产生影响,若以细腻的功夫进行分析,有时简直就是纠结。于是殚精竭虑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中国人有意识无意识地都具有浓厚的名号情结,这样名称学就成了传统中国一门包罗万象的富有趣味的学问。这些国号、名号称谓高度凝聚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形象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心理,客观反映了泱泱大国的影响,淋漓尽现了中外交通的坚固。
(全文完)
▼扫码加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