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UCLA成功转学至哥伦比亚大学,辗转7

上周我们分享了芝大ED翠鹿学生申请季的经历后,顺利从UCLA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的棒呆往届学员Steven受到鼓舞,自告奋勇地来为后面的学弟学妹们介绍自己的转学经历。

文中他还会提到在辗转7所生物实验室后,总结到的美本读生物专业该如何专注自我,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做好科学研究。内容非常详实,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学生个人履历?

??高中学校:圣保罗学校

??新生录取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转学录取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录取专业:生物专业

??个人活动:

年被斯坦福Canary癌症中心评为金丝雀学者,并参与了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研究;年本科期间成立InTranscription生科联盟,目前已覆盖12所大学、超过位国内外华人学生和科学家,参与活动人数逾人;年任源基金合伙人,源基金一支由学生运营的早期生物科技基金,利用庞大的学生网络来寻找并孵化中美实验室内的革命性生物技术突破;学术研究专注于新型癌症疗法及单细胞测序,在CancerResearch、Frontiers等顶尖学术杂志发表文献六篇,其中两篇为第一作者;年被美国国防部授予金水学者,该奖项为美国同类项目中历史最悠久、竞争最激烈的项目。

从申请到录取,

机会从来不只有一次

图片来源自Bing

三年前,申请季尘埃落定,我决定前往UCLA开始大学生活。

当时看这还算是一份还不错的答卷,但却不是我和家里人翘首以盼的满分。伴随着高中毕业的喜悦和一丝若有若无的遗憾,我开始重新审视、规划自己的未来。

我意识到在整个高中阶段我在一个自己并不是特别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倾注了太多的精力。这样的话,既然学校没考上自己的DreamSchool,至少专业选一个自己的DreamMajor吧!

于是,我联系了我能够联系到的所有生物实验室,并在高中毕业那年暑假前往耶鲁的TownsendLab实习,从事生物统计学相关的研究。

刚开始实习时,每天在社交媒体上看着高中同学们天南地北的旅游,而我却自己一个人在纽黑文住着Airbnb,每天早9晚6的当打工人,一干就是一整个夏天,苦闷自不用说。现在想想,当时的决定多少有点赌气的性质,总有种一口气咽不下去又急于证明自己的感觉。

但这次冲动的决定却为我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转变。

白天和实验室里的师兄师姐里讨论文献,制定科研计划,参与学术会议;晚上和大家一起吃饭,打球,聊聊学术界的八卦。我逐渐意识到:与其为了录取概率而抱有侥幸心理去选择竞争较小的专业,倒不如勇敢去追求自己真正所热爱的。

高中毕业的夏天,一个说晚不晚说早不早的人生节点,我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也正因为这一整个夏天的辛勤劳动,我在入学UCLA前便发表了人生的第一篇和第二篇学术文献。

图片来源自Bing

两年前,我成功自UCLA转到了哥伦比亚大学。

周围有不少人都来问我转学成功的窍门,我往往总会说,其实没啥窍门,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领域就好。每次这句话说出来,总感觉被人白了一眼,觉得我“藏私”了,没说实话。

可事实确实如此,除了填写申请表,准备转学材料外,我并没有特别为转学做什么额外的工作。不过虽然没有捷径,对于之后将要进行转学申请的学弟学妹我还是有一些建议,也算是分享下我踩过的坑。

首先,在选课方面尽可能选择专业课,而非学校“建议”大一新生选择的一些通识教育课。专业课的GPA在转学后更有说服力,而且还能在新的学校跳过一些对应的专业课。

其次,如果是理科的同学,我强烈建议你们寻找一些科研的机会,毕竟没什么比从事前沿的研究更加有说服力的了。学校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ilingduna.com/csfz/99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