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旅行前就告诉自己,无论如何,新年前要重新清除满园荒芜,撒一波花种,尽量努力让这里不再长时间的杂草丛生(近乎一年没打理)。最终还是部分食了言,虽然现在终于坐下来开始打字,但新年毕竟是过了的。于是安慰自己,已不是那么拘泥于某种节点或仪式感的人了,也就不用太矫情非要证明给自己看点什么,有一点时间,就记录一点,慢慢完整了,也不辜负。一开始还是习惯在路途中即使记录一些耀眼瞬间,有一天Audrey在评论里说,姐姐其实可以直接把这些文字“搬进”博客里,当下开窍。总想着这里必须要“白手起家”,无论是否记录过,都必须一字一句重新来过,其实略有点和自己较劲的意味。都出自自己笔下,都是最真实的瞬间,把瞬间们搬过来,再慢慢填进记得的细节,也不失为一种记录方式。毕竟愿意静下心给我10分钟的人们,不会计较形式,大多认真于我是否写了,以及,写了什么。
作为一个热爱“在路上”感觉的旅行老人,出门前的期待心情倒不是一以贯之,实际上可能分两种,一种是雀跃,一种是淡然,原因呢,倒都源于目的地的选择。前者自然是因为向往之地,后者略复杂,有时是因为没有太多向往但适合家庭出游,有时是因为自己肤浅了解甚少,也便为自己的无法“共情”找一个理由。
这次的新西兰南岛自驾,一开始,是略属于后者的。和相比,出去的次数略少,时间略短,但都不是淡然的理由,大概还是因为顺应了需求的“海岛游”这类早已没太多想象空间的目的地,抑制住了脑洞。年中去过Fiji,观感尚可,还被M酱念了半年,觉得日程太短,不算旅行。
年末的新西兰南岛,也是权衡后的决定,圣诞期间没有便宜去处,北半球所有的心仪地也都寒风瑟瑟,再对比住地两天20度温差的习惯性俏皮,Kiwibirds住家的凉爽宜人着实算一个优质选择,除了彼时尚未接上共情线路的姑娘。
6,7年前和SK一起自驾过北岛,在奥克兰要走去美术馆(AucklandArtGallery)和海事博物馆(MaritimeMuseum)途径不记得哪条主街时遇见的一家门把手为闪亮菜刀的餐厅还历历在目;在Rotorua想象自己仿佛嗅到了冰岛同款的硫磺味的感觉还触手可及,记忆中搜寻“地狱之门”看火山运动造就的奇特地貌时,眼前依然立刻能浮现出无数蒸腾的气泡;毛利人文化村一边打磨木刻一边与我们深度“闲谈”的大叔的话语似乎言犹在耳;没有GPS,没有手机信号,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山区冒着暴雨开夜路赶去惠灵顿友人家赴宴的小颤栗还能立刻窜遍全身;以及味蕾记忆里六七种调味方式的生蚝配冰镇香槟的小吃趣味让人想念得紧。
似乎彼时尚属于能在任何乏味枯燥之地找出美好趣味的蛛丝马迹之人,而今并不确定作为携同M酱长途自驾试验的旅程是否能得圆满。担心的原因之一,在于通途都是绝美的自然,但也仅有自然,空旷却单调,对于需要新鲜事物刺激的孩童是否有持续性的吸引与安抚能力,完全未知。而总习惯把M到来之后任何旅行都理解成“亲子”的思维,也并不对这样的自然抱多大的期待,出发前病倒,携药上路,对纯自然而几乎没有“繁复”人文之地的疗愈程度颇为疑虑。
幸好事实证明,“在路上”本身就是一种疗愈方式,而美形式各异,像我这般时时感知“蛛丝马迹”之趣味的人,原来真的能感应到纯自然或者简单旅程人际中轻巧的美,不沉重,却洒脱。
先放入流水账以充版面,再拾零补遗聊聊那些闪光却来不及及时说完的细节,也不算太愧对一份日志。
****流水账分割线****
炎症加重,但依然去坐了飞机…落地后发烧以及招呼姨妈,在想是否又要“断片”之行;但看M酱在机场目的性明确地第一时间和“机动袋鼠”叙旧及告知行程(第N次,并将保持…),一如往昔;看偶遇的“成都日”熊猫们,喜感到无言描述,就想,太后还一边咳嗽一边帮我照顾华生呢;出来玩,人不对,精神还是要有哒#C19NZD1·补遗之凌晨絮语#
和Fiji类似,NZ南岛不是姑娘首选,退而求其次的物什总不那么讨喜,降落时阴凉,绵延山脉自带极高灰度,驾车仿佛在秋冬季家边的Dandenong山区蜿蜒,无甚期待~倒是住地作为近乎满分评价的民宿,物有所值~远离towncentre,与世隔绝,自成一统,幽静异常;主人夫妇从NorthChristchurch搬入此地43年整,迎来送往,热情却并不奔放(之后发现南岛居民性格粗略均如此,与北岛略有差异,截止目前的个人印象),言语精确,寒暄微薄,故事却是愿意分享的~庭院里花植错落有致,甚至儿童游乐区也一应俱全,不过是废旧物品、手工打磨,却实在体现一片心思~网红狗儿两只,但更多出没的却是野兔,常常一窗之隔,彼此悠闲,很得人心。晚餐遵从理工同学要给姑娘找到一碗粥的执念,去了据说本城最好的粤人开的川菜馆,姑娘在满室辛香里强忍口水,咽了些馒头配蔬菜,汤倒是可口,但着实没有粥…据说攻略里的龙虾粥需要提前很久预定…而姑娘看着满缸几十只龙虾钳脚互卡,视觉难受得只想到“放生”这一件事…不过M同学首次品尝了松鼠鱼的做法,鱼也算好鱼,烹饪法也是人类通爱,五六人份一条鱼,爷俩基本包圆…#C19NZD1·补遗之落地零星#
天晴至万里无云,大概能看出有山的好来,目力所及,有层次变化,有起伏线条,路边鲁冰花繁茂(M极爱的花),绿草如茵,马羊点缀其间,山涧落瀑布,冰泉清澈,仰望顶端,峭壁余有积雪,灰黑白刚柔并济,看不见收笔。
据说此地是南半球的瑞士,或者最欧洲的度假之地,因为恰好流连过琉森,也在科莫湖上(游客团内)眺望过克鲁尼先生的半山豪宅,因此不愿比较,因为比较必致高下之别。
搭乘据说曾与Titanic齐名的多岁的世界少数,南半球唯一在役的蒸汽游轮,TTSEarnslawSteamship,徜徉于LakeWakatipu,抵达WalterPeak高地农场,看一次温和派的知识讲解全面的剪羊毛秀…看纯自然会沉浸但只能放空无法悸动的人,终于因为船本身的意义找到一些说词;百多年前为了方便各岛岛民生活与共出现的此船,因为公路的诞生而濒于沉湖的危机,幸有“旅游”一物逐渐发展,勉强存留下来的此船反倒成了此地往后近百年最吸引人的骄傲(天然贝壳与杉木内饰、迷你美术馆、Cafe/Bar一应俱全;锅炉历经一个世纪依然奔腾如昨且时时欢迎探究…),连无生命之物都有命运,混沌之中自有定数~
Bar前有琴手全程演奏歌唱,M踌躇两次被发现,随后竟被邀请上座一试(其他小朋友靠近则被劝离,估计看M极小,不忍打击),用理工先生手机内存琴谱图,有模有样奏毕一曲,掌声“雷动”。全程不在场的姑娘在另一端座位上假寐正酣,听完复述后隐约想起临下船前约莫听见不知何处有掌声突起,还曾好奇。登陆后正站在码头看地图,忽然一对碧眼灰发爷爷奶奶大步凑前,无比热情对M道,“妳刚才弹琴真是太美了,弹得也极美好,我们真高兴能遇见这样美好的事情”~M赧然,爹娘着急道谢,过后据爹回忆,现场围观均是爷爷奶奶,各种赞美鼓励,老人对孩子,还真是天然喜爱,纯净如船下碧波。
幸福感十足的M掉头发现本市植物园内playground,麻利翻上junglegym最高层,便嚷着天热需要吃冰,大概觊觎街对面的网红甜品店已久(坑是爹娘自己挖的,早早介绍过);挑了DIY雪糕冰棍(对,就是这么作,把冰淇淋再冻成冰棍儿状),得了允许,手舞足蹈选了白巧外壳和双层彩虹碎巧,店员许是太久没见点个topping能乐成这样笑趴前后三组顾客的孩子,一时心软(被感染)给了起码四份的量,看得姑娘一口血急涌上心头,只是无力反对,靠云想晚餐的蔬菜叶略微平复自我~
带病旅行并不太有趣,写流水账更是自恼,一边抗争各种症状,一边想想M单纯的快乐和理工同学忍不住的笑脸,默默要求自己,吐血也得把去年华航那班飞机降下来,今年的流水账“篡改“成文。#C19NZD2·南半球的小海蒂#
平安夜没去教堂,但感谢多年前主送过一颗糖—SK同学,为了能让姑娘顺利上山吃上一顿饭,白天在住地带娃,让姑娘蓄电~勉强充了点电,刚巧够坐缆车(Gondola)上海拔M的山腰,路遇无数山羊,回眸是小镇全貌~M酱表扬晕头转向的娘亲很勇敢~
没有亲自布置、烹饪,也没有听carol,习惯的圣诞氛围略薄;但餐厅景观巨佳,甜品诱人(不能吃只能看的人只好拍照解馋[囧]),不算辜负一座难求的矜持~
早在前天兑换ticket时就被M看上的Luge(旱地斜坡滑车),虽然不得不与父同行,但后期操作基本大权在握,先乘chairlift再升高,而后下滑,滑道全长1.6km,往返三次,不亦乐乎~娘亲勉强陪了两次,终于电量用尽…M干妈认为M今后必热爱极限运动,暂时想不出反驳理由~
除了一天活动繁多,还有两件事同令M欣喜异常:landlord的11岁Lucy自己来敲门,进屋后毫不妨碍我们行事,融洽得仿佛任何客人都是其家人;突然反应过来今夜Santa会来,临睡前挂了袜子,摆了点心,念了第遍心愿和对Santa的好奇,才放下心来。
姑娘出门前对镜一抬首,仿佛刚从修罗场回,终于明白必要时涂涂抹抹的重要性,再难看,起码看起来都能像个人类~于是祷告时,即时愿望有一,新年前好起来~#C19NZD3·peacefuleve#
换城市,大半日奔波,全靠自驾先生~原计划中Wanaka湖畔一棵“孤独的树”因姑娘体力不支只得作罢~倒是M的项目遵循了计划,WanakaPuzzlingWorld,蛮适合“亲子”出游的同学们[偷笑](其实好像爹娘也玩得不亦乐乎)~
两部分,“迷宫世界”和“幻像空间”(GreatMazeIllusionRooms),前者看似占地不大,难度并不小,找齐矩形空间内四色直角塔楼并不太轻而易举,按难度分组,平均耗时30-90分钟不等,大部分参与者平均步行3-5km以上;
后者很多有趣的魔幻成像体验,譬如电流魔法球、譬如一眼“惊吓”的古罗马盥洗室[捂脸]、譬如世界唯一一个“追随者面孔”体验,与内凹型面部塑像相隔3米,单眼凝视30秒,之后向上下左右各方向移动,则发现面孔呈同向“追随”(只适合拍视频);顶楼的装置艺术很合胃口,特别是“悬空水龙头”成了未解之谜,尚未想明白完全“隔绝”管道的龙头如何持续出水;“CreativityofNothing”(美国现代艺术)的使用材料(工业边角料,海绵、螺母、皮筋、塑料盖、线团等等等,一一分解真的好玩)相当简单,“Foodnotfood”的成品却令人惊艳于“创意”这件事本身;较比萨斜塔更人工斜度的标志小塔,其实无比稳当~
南岛山路崎岖程度为至今体验最盛,饶是平衡能力极好的M亦晕至想哭,更毋庸猜想废柴娘亲的状态,勉强抓了一张草场羊群,此地羊群数量之多,宛如珍珠嵌草,也许我们的内蒙古或可一比?#C19NZD4·countryroad,takeme“motel”·无语言可斟酌#
位于奥塔克半岛(OtagoPeninsula)的Pukekura(后来才知道记住的这是毛利语名,英文名为TaiaroaHead,泰瓦罗瓦角;但明显前者好记啊),有皇家信天翁(Albatross)繁殖保护区,全世界最大的海鸟,全世界唯一可在陆地上近距离观察的区域,全年固定时段开放~
一向“贪心”,对单纯一望无垠的海或一峰障目的山的好感,都没有“依山傍海”的半岛来得多,平衡果然是种绝妙的美;M对喜欢的绘本里出现过的“海滨公路”也兴致盎然~
而害怕禽类历来是众所周知,此行被告知时一脸懵,SK同学给出的理由是,“妳会喜欢”……懵圈着在漫山遍野红喙海鸥的包围中踏着让密集恐惧症发作的排泄物们,进入山顶;最后在观测台玻璃后真的叶公好龙,表示果然喜欢;
翅展3米,慕风而起,八个月便离开出生地前往南美,四、五年后再绕道非洲,据说甚至会有1-3年在海上随风而动并不降落(除却捕食),天生的流浪者~
景台内基本需要安静,M已达困点,望远镜使用不顺,娘亲顾此失彼,完全不记得要记录一下隔着透明屏障,几乎拂面略过的巨大“风隼”,幸亏SK同学抓拍有一~
但这样自然的洒脱与坦荡、优雅与流畅,眼睛比相机更有意义,忘却按快门,只记得深呼吸,不是不羡慕的,那样悠然的自由,真是只有翱翔者才拥有的吧~
导览热心,帮我们陪伴M,告诉她幼年Albatross重达12kg(保暖所需),比父母重了4、5kg不等;M和现场交好的日本奶奶互勉抬起一只全真重量毛绒玩具,惊讶得回眸瞪着体型轻巧的“父母鸟”,发呆一瞬~
世界遍布20余种,近一半种类濒危,喜强风暖水,受伤的很大原因除了天灾天敌,还是人类丢弃的塑料垃圾,信息区的伤重不治的标本看得人唏嘘~
据说一般运气好时能在台内看到3-5只飞翔,今日未晴、却风高,兴起于飞的超过6、7只,热爱Albatross的导览因为百看不厌都兴奋得在回程手舞足蹈,害怕禽类的自己在望远镜中近距离看着那舒展的双翼,肤粉色的长喙,能理解Miyazaki对飞行器的执着,那是无拘无束的自我,毫无保留的展现,对人类有种致命吸引~
p.s.门票比猫本企鹅岛略贵,半岛上无水,30km外市里抽送,成本较高,且费用全部用于繁殖区保育与研究,个人觉得可以接受。#C19NZD5·Albatross以及总是这么晚写这么多废话,是因为咳得睡不了啊,漫漫长夜啊#
喜欢爱丁堡,喜欢格拉斯哥,SK同学说,英伦三岛的真身这次去不了,先来南半球的“分身”看看?于是来了Dunedin(但尼丁),“南半球的爱丁堡”、“NZ的苏格兰城”(Dunedin即为苏格兰语的Edinburgh)~
一样没有对比没有话语权,但马克吐温曾经形容它让人“置身天堂”~阴冷夏日,午后暴雨倾盆,雷声隆隆,暂时没有体会到天堂的光亮与温暖,但博物馆却是有趣的~计划外的DunedinMuseum,陈列布置相当合理,馆藏惊人,涵盖从巴布亚新几内亚到所罗门群岛的南太平洋岛屿部落历史文化文物,包囊毛利原住民与欧洲移民者扭杂交融的时光印证,从自然到人类到动物,确实不负“博物馆”之名(南半球动物标本馆百年+历史,看得平和动物保护主义者“触目惊心”又不得不服气)~洗手间非要别出心裁,逼得姑娘竟然如厕后掏出了手机拍了P1,想想还是P2的手绘架子鼓入镜较为正常;户外草坪上回声传递装置左右对称分布各一,耳语可达,人居二者连接线中点,亦可兼听,相当好玩~
计划中的奥塔克大学(UniversityofOtago),NZ第一所大学,今年刚巧岁,按格拉斯哥大学为原型所建,有NZ最强的医学与牙科学,也是世界第一例IVF投入实践之地;但哥特式混维多利亚式建筑风格的校园,让其强劲的现代科技力显得非常云淡风轻~
因磅礴大雨而放弃的计划中第一教堂,边上是两个世纪前就设计图精致(门墙上展示着)的市政厅(MunicipalChamber),都坐落于知名的八角广场内(用八卦镜的形状解析给M说明了一下八角形[捂脸]),再走两条边,就到了晚餐觅食处,M点名的Pizza屋,Ratbags~知名Pizza与啤酒屋,猪肋排亦有口碑,按游客标准点了“半米pizza”(三种经典口味组合)和肋排,M再次打破记录,微薄辣意的Salami都可入口;无论pizza或烤排,均清淡爽口,后者润而不腻,刀划可断,软骨香糯,肉质细嫩,枫糖清甜;让已经肿痛到每餐只得自给自足的姑娘又燃起了靠pizza续命的希望(经常能在奇怪的身体状况下靠pizza做一个好转前的推进器,相当匪夷所思)~
如果尚有时间,也许会补上教堂与陡坡街道,M表示,喜欢彩绘玻璃,但愿一探~#C19NZD6·一个典型的“欧陆雨天”#
离开Dunedin之前陪M去了FirstChurch,拍了她心仪的彩绘玻璃~“攀登”了全世界最陡峭的一条街,BaldwinStreet,斜度19度,斜率38%,不小心分配重心点根本无法一气登顶,是的,登顶一条街的尽头;作为游客自然乐趣多多,许多本国人士带来此凹造型,风景独特~
但长住于此说不定是另一番适应历程,据说当年城规设计时,远在英伦的设计师偷懒省却了实地考察,大笔一挥,设计图一蹴而就,直至到地实建时瞬时傻眼~所以说人生奇妙,他人的生活可能只是你的故事,反之亦然,却心境各异~
沿路北上,为了住宿满员无法停留的LakeTakepo,有位于米高峰的观星台旁被LonelyPlanet称为“天与地之间最棒的”咖啡馆(AstroCafe),有全岩石垒筑,NZ最袖珍且是全世界最佳观星点的好牧羊人教堂(ChurchoftheGoodSheperd),以及牙绿色的湖水、连绵的雪山、M心心念念已久的鲁冰花海。
教堂极小,室内不得拍照而室外人众多,好的角度里几乎人满为患,且没有星空呼应,拍不到摄人心魂的片子,全仰赖了眼与脑的吸收;因为海拔高,空气洁净略稀薄,太阳周围天然形成光晕,恰巧在教堂之前的天空里,莫名有神意~
周围繁花锦簇的野生鲁冰花海,被我们认为是神的撒播,如此坦荡,如此灿烂。M惊喜于喜欢的绘本里Alice婆婆的播种竟然遍及天涯,真是做了一件“让世界更美好的事呢”;SK则说鲁冰花其实是豆科植物,果实羽扇豆蛋白质含量惊人,是新一代素食研究的重头戏~#C19NZD7·路不回返,花叶生光晶#
基督城的前半日算某种回归日常周末,不过图书馆、植物园,带娃,运动,小憩;但去了据说NZ最美的图书馆,只因“窗外风景独好”,依海而立,倚靠窗边翻一页书,宁静程度可能比在普通图书馆中确实略胜~光好,采光良好的环境自然加分,一家名为StrawberryFare的Ins网红Cafe,很聪明地利用了此点设计,通透明亮,于是每一道普通的Waffle或Salad也沾染上健康的味道~网评环境高于吃食,但不知是不是NZ惯有的清淡烹饪,亦或点餐巧合,此处的烹饪清淡爽口,甜品三拼酸甜搭配有道,颇合我们心意~#C19NZD8·浮生半日·不沉不降#
****流水账分割线****
回程是午后的航班,最后一天早上去了位于基督城机场附近的“南极体验中心”,时间有限,没体验全部项目,但依然有值得记录的几笔。在墨尔本未见过的小蓝企鹅(南澳有),体型最小的企鹅,背部羽毛呈现墨蓝色,珐琅质的光泽,全体背对人时,并无高冷感,反而因为色泽与身高,精致的萌感呼之欲出。M热衷于触摸详细介绍区域的一片供小朋友们感受的真实羽毛区,仿佛阅读“触摸书”一般兴奋。
更兴奋的是她第一次观看南极体验4D电影(是的,她有一个保守的娘亲),就座于第一排,每一场冰裂与极风喷出的水雾与引发的“震荡”,都让M兴奋得不停对着隔壁金发小姑娘各种念叨,确实很有“刘姥姥”的朴实感,金发小姑娘年岁较长,非常“宽容”地回应着M每一次惊喜,陌生小朋友间有趣的默契。
排队体验南极风暴前,M发现一处好玩设施,一个“深穴”,内装南极冰川温度的冰块,请测试者伸手入内开始计时,看看自己的“裸手”在南极温度中的抗冻能力能有几何。M一向胆大,刷的一下探手下去,一边哆嗦“好冷啊”,一边坚持盯住计时器不松口,次次逼近20秒。南极风暴体验室,常温零下18度,风暴来临那一刻,闭灯,骤冷,风声呼啸,上身裹紧棉服,九分牛仔裤没遮盖住的脚踝,一方面提醒自己一切都是暂时的“假象”,室外炎夏艳阳;一方面不断压迫已然绝望的内心,为什么偏偏忘了多遮一寸皮肤就来体验,这不叫寒冷,而是刺骨酷烈。
临走前一定要看哈士奇,训练过的工作犬一改二哈秉性,仿佛金毛与拉布拉多上身,温顺友善,M爱不释手。整个中心知识体系分明,结构严密,内容丰富,体验感良好,确实值得和小朋友们一起探索。#C19NZD9·一定要补齐的南极体验中心#
在路上,一旦走马观花,就容易在“局外人”的状态里浮游,不是不好,但也容易满足只做个“游者”。二人世界时,常常喜欢没话找话各种聊天,八卦之心“旺盛”,多一些与当地人的交流,故事总是不缺的。三人出行,精力容易分散,除非遇见故事,更多细节源于查询或解惑的需要。
圣诞节当天驾车在路上,所有加油站收银也只得自助,SK始终没找到所租之车的油门开关在何位置,冷风强劲的傍晚,在女皇镇与但尼丁之间的某间加油站,卡住,一位自助加油的毛利大叔因而援手,但依然未果。全体人员搜索三十分钟之后,在不抱被接通希望的心态下拨了租车行号码,幸运地得到了解答,在车门边地毯下的某个非常规隐蔽处找到了开关。而除了记住这款新型SUV没有CD播放器,油门开关位置奇葩之外,M亲自接触后明白的妈妈总说的“毛利人”的好,具体可能是什么。
而斜度最大的那条街,据说其实曾经居民们被开车测试坡度的游客们打扰得烦不胜烦,但基于理解“猎奇”心态的普遍性,一直没有联合社区管理机构设定条款限制参观,只是多有规劝,请大家尽量不要开车,步行即可。据说效果微弱,直到某一年有游客驾车冲下坡“体验”极速,却发生了致命事故,后续地方政府宣传,才渐渐杜绝了车行游览,如今倒都是安静的步行。
M听到这个故事,同样沉闷半晌,然后低声问,“其实走路已经很吓人很好玩了呀,我都以为这里的居民开车很辛苦呢,怎么可能开上坡呀,路也不宽,其他人为什么还要开来试呢?”儿童稚语,诚不我欺。这时发现,即使没有时刻听说最新鲜的故事,过时的旧闻,只要与她的“感同身受”联系起来,依然力道十足。
再比如,南岛诸城市的小特点之一,是另类的“共享单车”,共享性质雷同,车却别出心裁是电动滑板车,只不过儿童不宜。M渴望之至而不得,于是记得极牢,暗暗发誓年满14那一刻可以即刻前来使用,庄重得我们找不出什么敢笑的理由。
于是对“走马观花的局外人”一说,又有了新认知。深度不能刻意,它应该源于真实的感受,这些感受也许来自纯自然的连结,也许来自对繁复文化的偏爱与适当了解,也许来自饶有兴趣挑起的对话,也许来自每个人畅所欲言时由一则旧闻引出的凌乱想法。是局外人,因为停留短,深入日常生活短;也不是局外人,因为身在其中的每一秒,都沉浸其中,从未抽离。
这大概是旅行之于我更重要的意义,哪怕换一个相似的城市,也依然能沉浸其中,在众多熟悉里发掘不经意的新奇;或者类似这次的南岛,以为山海自然的触动不过如此,到最后被默默治愈,“看山不是山,看海不是海”,因为听得到山海的呼吸,摸得到山上云下那片天空的脉搏。
而更重要的是,原以为增加的是反作用力,却发现其实可能是更大的合力,是同一条路上的凡间同路人,在每一次懵懂出行后,眼神更清亮一分,想法更天马行空一层,每一场行走都不被辜负。
题外话:因为给自己立了flag,一定要在SK生日过完之前写完,且用了太多太多零星的夜间碎片时间,片段写作,常常有了思路也被迫中断直至不复想起,因此恢复的此篇着实“难看”,真的成了勉强的给自己的记录。
不过因为总有几款名人名言可以落实阿Q精神,譬如村上大叔的“每日记录”,写不好不打紧,保证了字数,真能“促进“质量;譬如某天晨起在书桌前撕掉前一页日历看到钟爱的奥斯汀女士犀利毒辣的那句“Picturesofperfectionmakemesickandwicked.";譬如周树人那句总被当作“革命指引”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虽然其实一直只当作维持精神富饶的理由);所以,要写,即使不完美,也可以想象人与人在某一刻神奇的连接。
这段时间,世事纷扰,忧国忧民的心思早已是常态,想要细述,暂无心力;既然借着新年发,唯愿世界和平,众生康安,不是矫情,不是套话,不过为母之后,习惯性客观之人更容易想象人世可期,才有动力。
,庚子鼠年,流年安康。
****扔照片的分割线****
舒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