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的孩子本土文化水平差看国际学校是

国内的教育形式逐渐有了“百家争鸣”的态势,其中国际学校的崛起之快令人咂舌。很多家长在选择国际学校时,对国际教育的认知多多少少都会存在一些误区,随之而来就会有许多担忧和顾虑:

国际学校在“西式化”、“全英文”的教育形态下,会不会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国际化”教育环境中,孩子对本土文化陌生怎么办?

多元文化碰撞过程中,孩子的中文能力发展会不会受到限制?

...

家长所担心的这些问题并不是空口相传,而是有实实在在的数据进行支撑。在《年中国国际学校发展蓝皮书》[1]中对家长调查的数据显示,“孩子入学后接受的教育是否足够优质和适合”是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比例占到68.8%。

图片来源:年中国国际学校发展蓝皮书

家长担忧的问题大多和多元文化、本土文化、课程等相关,其中,

●“多元文化可能给孩子带来困惑”比例为23.1%;

●“孩子可能会对本土文化陌生”比例为17.7%;

●“孩子的中文能力发展可能受限”比例为17.7%。

这三个担忧的问题比例都与传统文化有关,比例总和竟然达到58.6%。

虽然国际学校的国际化教学环境和理念有很多优点,但仍然有很多家长认为重视传统文化很重要。

图片来源:摄图网

传统文化为什么越来越重要?

国际化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许多阶段。

十年前,所谓的国际学校大多都是“洋高考”的学校,以通过英语考试、托福、雅思为目的,以办签证出国留学为结果,因此家长会认为这样的学校越“西化”越好。

而如今,如果只强调西方教育、教材、老师的正宗化,如果继续实行完全“西化”的教育,已经不能顺应全球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这也得益于中国的影响力与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从国际舞台的边缘逐渐向中央靠近。

顺应国家发展新形势

近几年,85%以上留学生都返回国内发展,当下的教育形态进入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第三个阶段,国际化人才不仅要通晓外语,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更要精通中国文化。

若对母语掌握不够,对自己文化了解不清楚,就难以很好地成长、发展。即使选择去国外工作,境外用人单位也会特别看重中国学生的中国文化背景,希望他们在国际事务交往中贡献“中国智慧”。[2]

如果我们一味强调国际化课程,把国际学校办成“美国学校”“英国学校”,而忽略了中国文化的教育和传播,这是绝对不可取的。

传统文化——民族的“根”与“魂”

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的精神支柱,是炎黄子孙的立身之根与魂。

图片来源:kindpng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先生认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文化发展过程当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这是中国人的基因,是中国人的根和魂,生生不息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当中。

中国人讲文以载道,这是支撑一个民族长久存在的内在精神。在全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尤其是国际学生更应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培养。

图片来源:摄图网

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本应具备的基础和优势,这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判断古今文化优劣、体会中外文化短长,从而有更开阔的视野、更敏捷的思维。

国际化人才也要有中国的根,否则在世界上也会失去身份认同感。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为什么国际学校要重视传统文化?

任何一国的教育都离不开文化的基础,文化形塑着教育并融渗于教育之中。因此,在中国发展起来的国际学校更是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林敏校长在京领《国际学校百校调研》专访中,当被问及学校办学使命和核心文化时曾说:

“好的国际化教育不仅需要培养孩子的双语或者多语种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扎根母语文化的自信自尊、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胜任力。”

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也始终把“做一个伟大的中国人”作为学校的校训,旨在培养“怀中国心”的世界人。

图片来源: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ilingduna.com/czjs/81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