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守路人
张小卫,30岁,重庆铁路公安处涪陵车站派出所的普通民警,自年参加公安工作以来,一直驻守在武陵山麓与乌江之畔的白沙沱小站上。线路巡逻、接送列车、村户家访、基础建设、学习生活,就是这样平淡无奇的工作,一干就是7年。
涪陵是连接重庆主城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经济走廊,邑枕长江、乌江之畔。年,一条连接重庆市和怀化市的铁路纽带在峰峦叠嶂中通达四方,这条提升渝湘经济的钢铁大动脉横穿于崇山峻岭间蜿蜒飞舞。而张小卫所在的白沙沱火车站,只是这渝怀铁路上,众多平凡小站里的一个。
一位青年民警是如何在这样一个小站驻守七年的,让小编带你去探寻这位山河守路人的足迹。
“这应该是重庆铁路境内,抵达方式最多样、最艰难的警务区之一了,车只能到这里了,先下车吧,接下来的要走几段山路,还要乘坐小舟渡江”,涪陵车站派出所教导员艾克农在带领我们前往白沙沱警务区的时候介绍道。
一下车,秀美的山河之景映入眼帘,连绵的武陵山,层峦耸翠,天险乌江水,急流波澜。不仔细看,不会发现隐藏在路边的一条坡度接近70度的小石子路,每走一步,都能看到脚下细沙子石簌簌滑落,唯一可以扶住的东西只有小路上一块块硕大的岩石。“这里本来是乌江水的河道,汛期的时候,这里都淹起来了,所以,这其实是没有路的”,艾教导的介绍在大家屏息下山的路上显得格外洪亮。一搜最多承载四人的小舟,把我们运输到了对岸,一个鞋子上沾满泥的穿警服的年轻小伙在岸边招呼了起来,“昨天下了雨,都是淤泥,小心脚下,慢点”。他就是我们探访的主角—张小卫。
年8月,刚从学校毕业的张小卫通过公务员考试,来到了涪陵车站派出所,并被分配到白沙沱车站,作为一名小站驻站民警。作为一个涪陵本地人,张小卫并不知道白沙沱这样一个悬崖边的车站。
“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那是秋天的下午,我和一名师兄开车从派出所出发,约1个多小时的车程,才来到了与车站隔江相望的公路边。当时我们背上未来几天生活的补给和线路宣传的资料,从半山腰的国道沿着崎岖的山路下到江边,我脚上穿的新皮鞋早已面目全非,气喘吁吁的我望着一汪江水,心中百感交集。”回想起第一次到警务区的印象,张小卫坦言说,想过很艰苦,但没想过如此艰苦。
白沙沱车站近30公里的线路,大部分都在隧道里。但山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让线路上的防洪工作压力倍增。白沙沱车站两端数百米内就是两个一级防洪点。一旦出现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险情,对于运行的列车,后果都将不堪设想,这也是张小卫驻守在这里的重要原因。半个月前,张小卫突发肾结石,做了结石摘取手术,恰巧刚手术完,就开始阴雨绵绵,想到一旁的重要防洪点,又逢“一带一路“峰会安保,张小卫立刻就回到了工作岗位。
“才回来,就冒着雨跑去查看防洪点了,拦都拦不住,这不,回来就尿血了”,说起张小卫,车站的工作人员都赞不绝口。
白沙沱火车站有六个工作人员,张小卫的宿舍与其他工作人员一样,在车站二楼,一进门,一个不足五平方的空间放置着一张狭窄的小床,办公桌上整齐的堆放着线路工作台账。带上挎包,一个水壶、一包饼干,张小卫便开始了一天的巡线工作。
张小卫回忆:“记得年十月份的一天,下大雨,我急急忙忙就出门了,没有经验,带个对讲机,带个相机出门了,结果中午饿了,荒郊野岭的,什么也没有,那里又一直下雨,不敢走开,就这样守到了下午六点多,再花了近两个小时走回警务区,晚上看到泡面的时候,觉得就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了”。
从白沙沱车站顺着铁路上行走七百米,就是一条长达3.5公里的隧道,张小卫手持电筒,打着光在隧道里边排查边走,这是他每天必巡的区段,走到隧道深处时,若突遇火车经过,张小卫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跑到防护洞里,火车经过时,一股强风吹了起来,巨大的声响下,听不到任何声音。
张小卫医院的护士,儿子刚满一岁,尽管,家与白沙沱警务区直线距离只有三十公里,但由于唯一出行的工具除了每天一趟的绿皮火车,就只有渡江的渔船。张小卫十天半个月才回得去一次家,有时遇到突发状况或重大安保任务,可能时间延续得更长。“没有网络信号,上不了网,也不能视频,想儿子,只能看看照片了”,张小卫的手机里,全是儿子的照片。
就这样,张小卫在这个深山警务区待了七年,习惯了耳边呼啸而过的江风,习惯了和孤独与寂寞为伍。岁月如风,但山里什么都没有变。每天固定的朝阳余辉,每天风驰电掣的趟趟列车,每天固定的治安巡逻……
从入警时的踌躇满志,到现实工作中的踏实平淡,张小卫说,自己很多感受没有办法用言语表达。唯有时间能够丈量这些走过的青春,这些曾经怀揣的梦想。虽然它也许很普通、很平淡,但注定不平凡。因为有很多很多像我一样的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付出精力,默默奉献青春。我与很多铁路公安民警用真实的行动去诠释入警的誓言,用无悔的坚守去谱下动人的诗篇!
新华社报道独守悬崖火车站的青年铁路民警张小卫克服万难、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引起了各级媒体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