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急性白癜风样皮炎医院在哪儿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40221/4342070.html
年前和糖果鱼聊到传统,她在换沙发套,做蛋饺,卤牛肉,买菜招呼一家人过年之间还在大年初一挥笔写下“你认真过年了吗?”这年过得认真!
过年对于生活在海外的华人意味着什么?这要看在哪个国家,什么年代,出国时间的长短,出国时的年龄和离开时带着的是什么样的传统。
记忆中的春节
小时候的春节满满的是闽南的味道:碾糯米做年糕,包炸扣;拜年时家家有一盘满是寸枣,花糖,鱼皮花生的糖果盒;到别人家拜年时嗑着瓜子回味各自的年夜饭。有些年货,跟其他地方的人描绘起来还真不容易,闽南话里的名称,因为从来不需要在普通话的环境里用,张开嘴硬是翻译不过来。学用第二第三外语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吧,有一些词属于一个阶段,一个地区,一种社会环境(扯远了)。
网上查出了这些小时候熟悉的年货的图片,从左到右是炸扣,年糕,花糖寸枣炸扣盘,鱼皮花生和瓜子。
童年的春节是盼来的。过年不但有好吃的,还有新衣服穿,一身里里外外都得是新的。记得很小的时候长长的一年等不及,就问父亲,“为什么只有冬天才有春节,夏天没有呢?”对呀,为什么夏天的新衣服没有这样的一个理由来保证呢?年幼的头脑里,人们对过年的重视使之成了我意识中的一个时间标志,跟春夏秋冬把一年划分为四季似的。
后来年龄渐长,加之经济的发展,过年的传统就被冲淡改变了。到我二十几岁离开中国时,已经觉得这年可过可不过了。
异乡的春节
九十年代移民到新西兰,当时惠灵顿的华人不多,有的也是“老”华人,就是几代人前从广东来的。当时的我已经把过年抛在脑后,随着本地的周期转,日历上找不到任何春节的痕迹!
记得刚到不久,在大学半工半读。有天从东北来的爱群老师问我,“今晚做什么?”我说没事,她就说,“过春节没有庆祝一下?没事晚上到我家来吧。”于是第一次在新国做了跟春节有关的事:吃了一顿美味的东北年夜饭。爱群老师一家象收留难民似的,招待了几个在外单飞的老乡,外加我这个南方人和老外老公。
后来辗转,单位周围没有中国人,有几年也就真的忘了。
再后来华人多了起来,中国也强大了,各地政府纷纷办起庆祝春节的活动,大多是舞狮舞龙,民间歌舞和游行夜市。这些活动都安排在周末,因为每年新历农历的不吻合,有时庆除夕有时庆初五,都得看着办。
游行少不了儿童穿着唐装的歌舞。女儿小时候上过学前中文班,也参加过。的确萌极了。
热闹之后孩子们对过年的印象就是游街表演,还有一摊一摊西化了的中国菜,与你我经历过的春节都大相径庭。在国内时的春节,爱不爱过是自己的:吃喝热闹,亲戚朋友相走拜年,把一年里忙到忽略了的关系激活。对生活在西方国家的这些孩子们来说,春节是别人的,是政府和社团做的秀,看热闹很好,但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今年惠灵顿的春节游行.图片阿霞摄。
把传统变成自己的
在大多数西方国家,party是一个大家都热衷的社交方式。我近几年在家开始办春节PA,起先零星断续,最近三年居然都坚持下来了,成了我们家的传统。朋友们带来五湖四海的家乡菜,有的方言也讲起来了,新老朋友都很开心。家里有厦门带来的茶具,摆出来总是有人会泡功夫茶;Cynthia一家前年烟火节的时候多买了些烟花,去年带来很受欢迎,今年就又带了!我的新传统开始有了一定的框架。
两个女儿本来就喜欢变吃的,现在有了春节PA的习惯,为这一天她们就会提早想要做的东西(一般是甜点),列出采购单,然后跟我一起忙上半天。
今年两个女儿做了一个提拉米苏,用了六个蛋黄,剩下的蛋白就做了酥皮(Meringue)。
我一早到园子里采好要用的菜,做了个香菇海蛎炒冬粉。又充分利用烤箱,四个烤盘一起上。
自己种的葫芦形南瓜做成了酿南瓜。
这一桌的菜,有Coco的扬州虾仁木耳干丝,“在惠灵顿除了我家,谁都不会做!”
有阿霞的客家酿豆腐,我女儿吃过,一听说就开始期待。
小君的菠菜三文鱼蛋卷被一扫而光,一回家就立马分享菜谱;
三英做了一个闽菜一个川菜,闽菜海蛎干咸饭让我好象回到了厦门;
一燕做拿手的凉拌牛肉,Cynthia的春卷去年就受欢迎;
Karen总是中西结合,带了色拉和凉拌香油鸡;
艳玲今年去市里的游行帮忙,就专供水果;
小盆友黄舒带来惠灵顿的“土特产”FishChips,应了一群小男孩的胃口!
这一场打点,过年的重点又回到了期待,动手准备,然后会友联欢上!女儿们各自得了个小红包。穿新衣服这点还没有到位,但几个女友答应穿红衣裙来助兴,我索性也买了件红彤彤的长裙......
传统中的传统,台阶前合影。
结束语
西方社会的仪式感比较强,从小孩的角度来看,每年可以盼圣诞,盼复活节,万圣节,盼生日,牙齿掉了盼牙仙。大人连哄带骗的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没有比仪式,比大人的重视更好的方式来教孩子们传统了。
朋友们的支持,孩子们的欢喜前来都让我希望把这个传统继续下去,让这些孩子们在中国文化非主流的环境中,每年可以在记忆里有“春节”这样的一个时间标志。既然选择了双重文化的生活,就应该体会thebestofbothworlds。
如果我的房子够大,就会请来全城的朋友!
狗年伊始,祝大家新春如意!
-作者-
林静是厦外首届毕业生,并于-94年回校任教。她年到新西兰留学深造,年底把新国男朋友(AndrewJohns)也带回厦外教英语。年两人结婚后林静就移民到新西兰。现住首都惠灵顿(厦门的姐妹城市),有两个女儿。
林静曾在新国多个政府部门任职。现在在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管理东南亚中心。
点击下列链接可查阅本文作者的其他文章:
漂洋过海找童年
惊喜到处藏–地理藏宝偶遇记
长女驾到
小女登场
我的婆婆莎拉?史密斯
阿花在异国
焦虑是我的事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