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让孩子走什么样的路中美新三地儿

大家可以叫我斯坦福妈妈,或者S妈。曾20岁北大毕业全额奖学金留学斯坦福,24岁收获斯大理工科博士+硕士双学位。先后在麦肯锡,Facebook等公司任高管。现有4岁娃一枚,和很多妈妈一样,我试图结合自己多年的学习经验,以及在几家世界级高科技公司对前沿技术的领悟,不断挖掘娃对新知识和新科技的兴趣,希望能分享在带娃的路上摸索和总结的一些心得。

斯坦福妈妈在中国从小学一直读到了大学,经历了标准的应试教育。后来又去美国读了硕士和博士,对美国的教育体系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近期又因为工作原因带娃在新加坡上学,因此对新加坡这个近年来热门的移民陪读目的地的教育体系有一定的了解。

所以这两天把很多经验和体会整理了一下,总结了一个中美新三地教育观的比较。希望对目前正在纠结,或未来有可能纠结于让娃选择哪一条教育之路的爸妈们有一点启发!

---学前教育---

中国:隔代看娃+昂贵早教班

中国的情况就不用S妈赘述了,但基本是:父母一般双职工,带娃主要靠爷爷奶奶或保姆,在娃2岁前一般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教育理念冲撞,父母和娃在磕磕绊绊中共同成长。而到了2岁之后一般会支付昂贵的费用送娃去上早教班或幼儿园托班。

因为是中国目前还是单娃占多数,所以父母都对娃的成长给予各种期望,“不让娃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基本人人都有(S妈也不例外)。而且这一代父母大多70后80后,从小的物质并没有现在这么丰富,所以对娃就格外的宠,想格外的补偿。

美国:散养+homeschool

美国的情况则和中国截然不同。

首先,一般家庭生2-3个娃是非常正常的,而且妈妈一般都是全职妈妈。这也主要是因为美国保姆之类的人工费特别贵,所以算下来还是牺牲妈妈的薪水在家带娃更为划算。

其次,美国中产阶级郊外一栋大房子一条狗的生活基本是标配,房子大,后院也大,娃在家有充足的玩乐空间。

再次,美国的公立免费教育其实是13年,是从Kindergarten(类似国内的大班)开始的。小学是包括1年Kindergarten和6年小学,初中2年,高中4年。每个州情况有所不同,也会有5年小学,3年初中,4年高中的情况。所以基本上5岁孩子去读Kindergarten开始,父母就没有学费负担了。5岁之前叫做Pre-school或者Pre-K,只能去读私立幼儿园,一般每月学费也在-美金左右,和国内的国际学校相当。所以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如果有3个娃的话,负担也是相当重的。

所以,美国小孩上幼儿园普遍比较晚,一般3-4岁就算上也是半天的为主,很多时候都要到5岁直接上Kindergarten。而这之前,就主要是妈妈散养在家,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们玩耍了。好在家里空间大,可以堆不少玩具,后院也可以尽情撒欢,如果再养条狗也是快活的很。美国很多小区也都有playground设施或者戏水池,平时空气也好没有雾霾,所以娃们可以玩的还是挺多的。再有些上进的妈妈,就会想着法子在家homeschooling(在家教育),有各种利用纸板/纸杯/盘子等等的教育点子,都是这些妈妈们想出来的。

新加坡:菲佣带娃+从小中英双语教学

新加坡虽然福利不错,但由于其大部分商品需要进口,其实消费水平很高,所以大部分本地中产阶级还是需要父母都工作才行。而且菲佣保姆的成本低(一般每月折成人民币左右),培训又到位,会说英文,非常吃苦耐劳(S妈甚至见过菲佣帮雇主洗车的!),所以性价比很高,一般家庭都会请菲佣来照顾孩子。所以一般也会早早的将娃2-3岁时送入托班。经常看到上下学的时候,不少菲佣接送孩子。

我认识不少国内定居新加坡的爸妈们,也常常在纠结是让爷爷奶奶还是菲佣来照顾孩子。菲佣的好处自然不说,类似雇员,你可以培训她,教育理念基本听你的,不爽就开掉,而且菲佣英文好,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语感。

但菲佣的坏处也有,因为是一天都陪娃,所以娃有时和菲佣更亲近。我曾见到一些新加坡本地人带着菲佣和娃在外吃饭,妈妈基本上就像贵妇一样只顾自己吃,如果娃哭闹都是菲佣赶紧来抱来哄,而且看得出来娃和菲佣更亲。

而且菲佣究竟待娃如何,有时也不得而知。我一个朋友,就在菲佣带娃半年之后,某次偶然发现菲佣给娃洗澡时故意把水泼进娃眼睛。我另一个朋友,在心软给菲佣家里的wifi密码之后,发现菲佣开始各种消极怠工躲在佣人房里玩手机上网。而我还有一个朋友,则在家里装了各种监控,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来监视菲佣。新闻中也时常看到有菲佣虐待小孩的事情。

新加坡的幼儿园分为政府幼儿园和私立或国际幼儿园。政府幼儿园学费低廉,一般算上公民补贴之后每月-新币(-人民币),但规模都比较迷你,与国内很多幼儿园相比硬件设施是相对简陋的,但胜在教育软实力不错。老师大多是本地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中英双语教学。但此类本地老师的英文都是Singlish,口音还是比较重的。

如果要去设施好一些的私立或者国际幼儿园,学费就贵些,大概每月也在-新币(0-0人民币)。新加坡国际幼儿园一般都和国际学校在一起,例如美国国际学校,澳大利亚国际学校,加拿大国际学校等等,可以同时享受学校的高大上硬件设施。

新加坡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支持小小留学生。中国父母只要帮孩子申请上了新加坡幼儿园,就可以为孩子申请留学签证,母亲一般也可以申请陪读签证赴新照看孩子,而新加坡的双语环境也让父母们更容易融入,这也是近几年低龄留学新加坡逐渐增多的原因。

---K-12择校---

中国:公立看学区,私立看面试,国际看出生

中国目前主要三类学校coverK-12教育:公立学校,私立/双语学校和国际学校。

中国目前热门的好学区已经贵到天价,但买天价学区房的时候还要面临各种不确定因素。以北京为例:

-教委时不时就会重划学区。如果运气差的话,刚买完天价学区房,第二天就有可能被划到边上一个差的学区!

-原则上学区房6年一个学位,如果上任房东6年内用过,就只能等

-学区房基本需要买。理论上租房也是可以上学的,但有无数个条件,需要提供无数个证明文件,基本上很少有人能走通这条路...

-如果不买学区房又想上好学校,就只能。。。你懂的

在公立学校难进,好学区房贵,公立应试教育压力大等等背景下,有一批私立学校纷纷脱颖而出,类似上海世外,协和等双语学校等。这类学校试图在中西方教育中做平衡,一般有中英文双语教学,有常驻外教,除了学习国内公立教材,也引进一些西方的教程。试图让学生即为国内高考准备,也为申请国外大学准备。

这类私立学校的优点是对于未来孩子在哪里上大学还不太明确的家长,可以两手准备;在强调西方素质教育的同时也不拉下国内对数理中文等方面的强化训练,让娃未来在中外两种体系都能够适应。但劣势也有,就是孩子的学习压力较大。S妈认识一些双语学校的妈妈就抱怨娃苦不堪言。此类学校由于性价比在三类中最适合广大中产阶级,所以入学的申请:录取比例逐年攀升,学校大多用严格的学生+家长面试/笔试来进行筛选。甚至一些学校需要托关系之类(你懂的!)。

第三类就是国际学校,此类学校中顶尖的如北京的顺义国际学校ISB,蒙台梭利国际学校MSB,上海的惠灵顿国际学校等,都不仅需要孩子有国外国籍,还要求父母也要有国外身份,所以门槛较高。而且学费也十分昂贵,从小学到高中,一般每年15-20万不止。不少不差钱的明星们的孩子都在此类学校读书。

美国:公立学区房租住亦可,私立也拼爹

美国的公立学区划分和房产完全挂钩,甚至是一种很巧妙的设计。学区内每栋房子每年交大约房价1-3%的房产税,大部分用于该学区内的公立学校建设。所以房价越高的学区自然教学经费会多不少,可以建更好的学校设施/体育馆/科教实验室,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老师加入。

而房价低的学区自然学校经费会低,虽然不能说教育质量和金钱完全挂钩,但多少会有一定影响。而且房价低的学区家长的收入和素质水平层次不齐,有些少数族裔比例很大,所以学生的生源也会比好学区差很多,不少差学区的学校甚至需要装金属探测器和安检门来防止学生带枪带刀来学校呢。

美国的公立学区更为公平的是,只要在学区内居住的孩子,无论是户主,还是租户,只要能出示在该地长期居住的水电账单等证明,就可以入读该学区。而且一般不存在抽签排队,保障所有该学区内的适龄孩子都能就读。不过前提是必须真实居住在该学区。美剧“摩登家庭”中就有一集讲一位抠门的奶奶,为了省钱不买好学区房子,住在房价便宜的学区,却偷偷让孙子去就读好学区。这样的行径如果被揭发将会信誉扫地呢。

美国还有比较好的公立学校评分体系,主要可以查看greatschools.org网站,也可以从其他来源如niche.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ilingduna.com/ddts/44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